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05日 星期五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16年,妻子背他上讲台

    ——记河南省南召县留山镇大沟小学教师杜广云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05日   04 版)
    李正洁背着杜广云过河到学生家中家访。本报通讯员 吴正伟摄
    杜广云在辅导学生。本报通讯员 吴正伟摄

        学校坐落在公路边。横穿公路,沿石块垒起的陡坡小心下行,是一条雨季蹚水旱季踩石才能渡过的小河。对岸山坡上弯曲狭窄的小路,显然是脚踩出来的,走过两公里之后,才来到一处土坯垒起的房屋,这是杜广云的家。半身瘫痪的杜广云,就是由妻子背着,一次次沿这条路往返,支撑起伏牛山深处一所小学的全部教学。

     

        1981年,高中毕业的杜广云在亲戚帮助下,被招聘为县机械厂合同制工人。在当时,这跟村里出了个大学生一样让人羡慕。然而,在山里长大、深知受教育不易的杜广云,却自愿回村当了民办教师。他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家长送孩子入学;山高路远,他让妻子李正洁来校做饭解决吃住;经费不够,他一有时间就上山采集药材为学生防病治病;夏秋季暴雨不断,他一个一个地接送学生;冬季大雪封山,他沿路清扫,确保学生安全。在杜广云的努力下,1985年大沟村小学开办5级复式班,全村50多名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1990年夏天,一场暴雨淋塌了学校的土坯房教室,杜广云多方努力终于筹到资金盖新教室,他不顾高温冒雨搬砖拉石头,想早日让孩子们上课。多日超负荷劳动加上雨淋,使他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在医院醒来,杜广云发现自己半边身子已失去知觉。“当时想不如死了算了。可我是村里唯一的教师,让村里的学生就这样失学吗?”相濡以沫的妻子李正洁看透了他的心思,安慰说:“我知道你挂念山里娃儿的学习,你放心吧,我以后就是你的腿和脚,背着你到讲台去上课。”

     

        1990年9月1日,新学期开学了。1.63米的李正洁,背起1.72米的丈夫,翻山越岭去学校,中间歇了12回,记不清摔了多少次。到学校后,她瘫坐在地,是孩子们的读书声让她缓过精神,她也坚定了一个信念:从今天开始,只要爱人教一天学,就背他一天。怀着这种朴素的情感,不识一个大字的农妇从此背起教人识字的丈夫,从家到学校,每天6公里。这一背,就是16年。

     

        那年春天,雨后的小路泥泞不堪,没走出一公里,两人就摔成了“泥猴”;那年夏天,暴雨来袭,浑浊的河水淹没了“踏脚石”,妻子小心翼翼用脚打探,还是没有踩稳,两人跌进湍急的河水,被冲出几十米远,幸好被下游横七竖八的树枝卡住救了命,妻子却再也没有力气,直到被过路的乡亲从水里捞上来……杜广云的老父亲杜俊然,为了让儿媳背着丈夫走好路,成了“养路工人”,他把山路细心修理平整,雨雪天后第一时间去清扫积雪、铺垫道路。

     

        妻子日夜操劳,杜广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1993年,他暗暗打定主意:让妻子离开他,不再跟他“活受罪”。为了达到“目的”,一向心疼妻子的杜广云像变了个人似的,百般挑剔,故意找事吵架。不明就里的李正洁十分委屈。一次两人大吵之后,闹起了离婚。那天,李正洁把丈夫抱上自行车,小心地推着去了镇里民政所。民政所工作人员认识这对相濡以沫的夫妇,一看便乐了:“没见过女的把男的推着来离婚的,还是回去吧!”离婚风波平息后,李正洁只跟丈夫说了一句话:“就算你以后再也站不起来了,我也会背着你到老。”

     

        近几年,杜广云的身体有很大好转,已能自己走路,但左半边身体还不灵活,行动缓慢。他最开心的事情是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新盖了两间教室、一间办公室、一间厨房、一间卧室和一间图书室。2006年,他和妻子搬进了与学校一墙之隔的新家,从此不用再让妻子背着上课了。杜广云说:“条件比以前好了,正洁不用天天背我了,我有更多时间研究教学,让山里的孩子们都上好学。”

     

        采访结束时,杜广云夫妇告诉记者:“大沟村是留山镇最偏最穷的地方,自建校起先后来过20多位教师,但在这里没待多长时间就走了。现在我们最大的愿望是能有年轻教师来这里任教,让这里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李廖涛 吴正伟 李易衡)

     

        教师自述

     

    我咋忍心不教娃儿们

     

    杜广云 

     

        这里山路弯弯,群山巍峨,村民们居住分散,全村500多口人散居在方圆二三十里的沟沟岭岭。1981年9月前,这里从来就没有办过学校。这里的学生要么到山外上学,要么干脆不上学。1981年,村里组建小学,村干部找到刚刚高中毕业的我,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去县机械厂当合同制工人的机会,回村当起了民办教师,走进了这所道路不畅、电灯不亮、没有住房的偏僻山村小学。

     

        1990年8月23日,由于过度劳累和暴雨淋打,我突然晕倒在修建教室的工地上。经过抢救,落下半身瘫痪,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当时全校只剩下我一个教师。“马上开学了,学校没有教师怎么办?”我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妻子看出我的心思,想出了一个既笨又实用的方法——背我去学校。

     

        每天都得让妻子背着去讲课,眼看着她腰、腿都出了毛病,我也想过放弃,但我做不到。我已经亏欠了她,不能再亏欠了这些娃儿们。虽然我们这里落后,但娃儿们的求知欲可强了。在我偏瘫后,娃儿们见我在课堂上艰难地来回走动着给他们辅导,都说:“老师,你别走动了,有啥我们到你跟前问。”娃儿们这样懂事,我咋忍心不教他们?

     

        32年,我既是老师,又是校长,学校面貌不断变化,从1981年两间茅屋到1990年5间瓦房,2009年又变成9间平房,购置了图书,调来了教师,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率100%,顺利通过省“两基”验收,全村先后15人考上大学。但我心里还是充满了歉疚:我的能力太有限了。如果环境好一些,如果我的水平再高一些,这些娃儿们的基础打得更扎实些,他们今后的路就会更宽。比如英语这门课,我只能教他们认认字母,进行一些简单对话,和城里的学校比,显然他们已“输在了起跑线上”。唯一能够宽慰自己的是:我已尽力了。

     

    人物档案

     

        杜广云,1961年10月出生,先后毕业于南召师范学校、南阳师院。1981年9月至今在河南省南召县留山镇大沟小学任教。先后被评为“南阳市十大新闻人物”“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候选人、“感动中国”候选人等。

     

    人物评价

     

        大沟小学教师屈新奇:如果学生没有按时到校,他马上会给家长打电话询问;学生有个头疼脑热,他就赶紧让学医的女儿过来看看;谁家孩子的父母有事儿,跟杜老师说一声,孩子中午饭就在学校跟着他吃了。他关心孩子胜过关心他自己。

     

        学生家长贾向阳:他们夫妻俩都是好人。没有杜老师,俺的娃上学都不知道咋办;没有李大姐,村里的学校真不知道会成啥样。

     

        四年级学生闫娟:杜老师,您对我们的关爱,就像妈妈的关爱一样,时刻围绕着我们。您对我们严格要求,让我们改掉了很多坏毛病。您在课堂上给我们讲的道理让我们心悦诚服,化作自觉行动。这就是您留在我心中的可亲可敬的形象。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