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04日 星期四

    刘沛和他的502实验室

    袁平夫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04日   13 版)
    刘沛(中)在指导学生做实验。资料照片

    我们有刘沛老师

        2011年8月19日,西北工业大学翱翔体育馆。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101所高校186支队伍激烈角逐。

        以叱龙、王文涛、胡楠、杨启帆、赵芒、陈波、王晋鹏、杨红土和张攀9名同学组成的陕西理工学院代表队,获得了全部光电组、电磁组和摄像头组总决赛一等奖。

        一个地方院校竟然摘得所有组别的一等奖!在同类院校中绝无仅有,即使一些大牌的“985”、“211”院校也难取得。有选手问王文涛同学:“你们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有什么秘诀吗?”王文涛答:“我们有502实验室,我们有刘沛老师。”

        2008年12月6日,西安交大毕业生洽谈会,陕理工05级自动化专业的韩佳明和杨雷,将简历投给了广东某知名电子公司,招聘者询问他们一个产品从设计到制作成功的流程,两位同学将研发和生产过程一五一十说出。工程师好奇,他们怎么对产品流程这样熟悉,韩同学说,我们在学校502实验室做过类似的实验。该公司很快和他们签订了就业协议。两位同学后来发现,一起招聘进来的都是“211”和“985”院校的学生。

        相似的场景和故事在以后不断上演。

        2010年7月20日,著名物理学家、前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院士访问陕西理工学院北校区。陈先生兴致勃勃地来到502室,看到暑假里还有学生在502训练,他动情地说:“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我正在英国卢瑟福高能研究所的实验室里,我亲身感受到原子弹爆炸前后,西方同行对我和我的祖国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连城山下的“653”和“502实验室”

        502是个什么样的实验室?这要从502的地理位置说起。

        在秦岭以南,巴山以北,汉水上游,坐落着被誉为西北小江南的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这座城市有一所两万多学生的大学,学校2001年由南校区汉中师范学院和北校区陕西工学院合并而成,合并后叫陕西理工学院。南校区在汉中城东,紧邻汉江北岸,其前身为创建于1958年的汉中大学,当地人一直把学校叫作“汉大”。北校区在汉中城西北约25公里处的山坳里,其前身为创建于1965年3月、代号“653”的北大分校。这是一所在特殊年代、特殊地理位置建设的大学。“653”背靠连城山,连城山像一个巨大而带点弧形的等腰三角形,学校建在三角形底边的怀抱里。校区东面是曹操题“衮雪”二字的滔滔褒河和褒斜古栈道。

        “653”建校元勋、前北大常务副校长王义遒40年后重访理工学院时介绍,1965年初,时任北大副校长的周培源带着他一起到汉中来,国家从战略考虑,要把北大几个院系搬到陕南大后方。他们找了很多地方,走到褒河峡谷,一下看中连城山这块风水宝地,飞机从北边侦察不到,从南边来会撞到连城山上。所以“653”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在远处甚至几百米处几乎看不见它的轮廓,只有进了校园才会发现这里别有洞天。

        502就是北大留下的实验室,它的编号也是“653”时期的。

        1978年,北大分校“653”离汉回京,陕西在这里办起了陕西工学院。502最初作为电子系的实验室,1999年,学校组建电工电子实验中心,2006年,学校专门建立了“502创新实验室”。

        一批又一批学生念念不忘的老师,就是他们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主任刘沛教授。

    离开学生他心不踏实、睡不安稳

        刘沛1963年出生在陕西兴平县田阜村,家中兄妹七个。11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刘沛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是饿肚子,每年青黄不接的季节,整天吃磨面剩下的麸皮和玉米加野菜煮成的糊糊。收了小麦,母亲用白面做成馍馍,每天从下午一直做到夜里两三点钟,天不亮刘沛和姐姐用自行车带到咸阳城里,卖给上班的职工,卖馍钱就是一家人的零花钱。艰苦的环境,使年少的刘沛炼就了坚韧倔犟、善于思考和不惧困难的品格。1982年刘沛考入陕西工学院自动控制专业。198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2006年被学校评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7年,他被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我第一次在502室见到刘沛老师,其形象令我颇感意外。只见他头上戴着拳击运动员那样的头盔,前胸和后背用塑料支架固定着,右臂打着石膏和绷带。他端坐在实验室边上,注视着学生们进行智能车试验,学生们遇到问题,他不慌不忙地分析原因,讲解原理,指出解决办法。

        2012年12月24日凌晨,刘沛上厕所时突然失去知觉,晕倒在地,大约一个小时以后从厕所冻醒。第二天早晨妻子将他送往医院,发现颈椎和右臂骨折。医生说伤情很重,起码要住院一个月,可他第二天就回到学校。他习惯了每天在实验室的生活,离开学生他心不踏实、睡不安稳。校领导心疼,来看望他,从502出去的学生,纷纷打来电话慰问。

        因为没有私家车,住在城里极不方便,刘沛干脆把“家”安在办公室里。作为“家”的办公室约20多平方米,一进门是锅碗灶具,两边放着一大一小两个单人床,三个书架摆满各种书籍资料,办公桌上堆得满满的。在屋里走动要小心翼翼。

        刘沛不但把青春热血奉献给了他心爱的学生和事业,甚至把女儿的前程也赌了进去。2006年,女儿刘中天考入西安某中学,刘沛把15岁的女儿只身放在西安,自己一心扑在教学上,一学期见孩子一面。2010年高考前,他依然在502忙碌着。有人说他对孩子不负责任,他却说:“孩子总要学会自己长大,我要是在她身上花的心血多了,必然在学生身上花得少了。”

    坚持理想、淡泊名利的502精神

        为激发学生求知欲,刘沛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科技竞赛活动,他自己亲自组织训练,带队比赛。2005年以来,刘沛和他的团队先后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智能机器人比赛和“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并且取得骄人成绩。

        比赛仅仅是一个平台,实验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工科学生至关重要。刘沛经常给学生说:“有机会动手,比单纯看书要好得多。”

        在刘老师的感召下,学生们也付出了艰苦努力。电信工程专业081班胡楠回顾训练的情景时说,502的夜晚长期灯火通明,他曾熬到一星期不脱鞋袜,等到选拔赛之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大睡一天。从报名到比赛结束记不清熬了多少通宵。创新实验室的通宵被人称为“502现象”。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沛和他的团队指导的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4个二等奖和6个三等奖;2006年,在“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比赛中,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2008年、2010年,在全国“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中获得赛区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全国总决赛二等奖1个;2011年,在全国“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中囊括全国总决赛3个一等奖。

        一个人为了一件事,一次比赛,坚持一年半载,不足为奇,一般人也能做到;坚持数十年,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更让人佩服的是,刘沛在502辅导学生是不计工作量、没有任何报酬的义务劳动。

        在陕西理工学院举行的“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表彰会上,一等奖获得者陈波、杨启帆等同学发表获奖感言——

        我们的收获是和502创新实验室分不开的。第一是信念。我们起步没有“985”“211”院校好,实验室条件没有人家优越。起初在搭车硬件时,别人买现成的集成模块,而我们自己动手一个电阻一个电容搭建起来的。别人干到晚上,那我们就熬通宵。第二是坚持。我们的传感器放大电路做了一个月都没有定型,花好几天时间才搭好的电路就是不能正常工作,那时的心情既焦急又无奈,几次都想放弃了,但在队友的鼓励下我们反复试验,最终找到了我们想要的NE5523P,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更加坚定了我们做下去的信念。第三是严谨科学的态度。刘沛老师说:“我们搞科学的人不能用应该、差不多、大概这样的话来回答问题,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严格按照理论计算出来的东西,计算机才能按照你的想法走,巧合的东西是不能长久的”。

        我们要特别感谢502的刘沛、何勉、马帅旗、杨章勇等老师,他们不仅给我们知识,也给我们信心和力量!

    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精神深植在陕理工人心中

        502实验室是学生自由探究的地方,没有安排专人指导,刘沛就义务承担起答疑解难的任务。从担任实验中心主任,到创建“502创新实验室”,刘沛把上课以外的所有时间都泡在了实验室里。十多年了,刘沛没有陪妻子一起进过城,没有给妻子买过一件新衣。在刘沛“家”里,我问他的妻子刘旭艳:“住在这样冷清的地方,对刘老师没有一点意见吗?”妻子淡淡地说:“有啥意见,都习惯了。”

        “5·12”大地震,北校区也是重灾区之一,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前来视察慰问。学校提前放假,而502的同学为准备全国竞赛无一人回家。刘沛和学生们自制报警装置,冒着一次次余震威胁,坚持实验。一天,大家正调试赛车,余震发生了,学生们赶紧往外跑,而刘沛端着茶杯纹丝不动地思考问题,当同学们看到老师稳如泰山的样子,不仅踏实多了,也对老师更加敬重。

        北大人离开了“653”,他们不仅留下了校舍和参天大树,也留下了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已经深深移植在陕理工人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我想看到学生们好好学习

        刘沛不仅教学生如何做试验,还教学生如何做人。

        2011年7月,在长安大学举行的智能车西北区选拔赛中,摄像头组的张攀几次试跑都失败了。赛后张攀一个人躲到僻静的地方,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一年来张攀是付出最多的,他曾经一星期不出实验室,不洗脸不刷牙,困了在实验室地板上躺一会儿。为准备比赛,他和姚旺连春节也没有回家。无缘总决赛真是太残酷了!张攀无颜见老师和同学。刘沛找到张攀,像朋友般拍着张攀的肩膀,给他讲人生的道理,讲如何面对挫折和成功……一个下午的谈心,张攀终于从失败的阴霾中振作起来。总决赛中,张攀不负众望获得一等奖。他说:“我很庆幸遇到刘沛这样的老师,刘老师不仅教我知识,还教给我许多做人的道理。”

        一批批学生从刘老师身上学会了坚持坚韧,学会了自立自强,学会了做人做事。

        艰苦的生活环境,使一些人选择了“跳槽”。人事部门估算,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期,北校区流失的教师有近千人。刘沛作为技术能手,有企业愿意拿百万元资金购买其技术并许以高薪求其加盟;几年前,广东某大学以20万年薪请他“另谋高就”,校领导一度也担心他会“适彼乐土”。但是,刘沛选择了坚守,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有人为之惋惜,刘沛却说:“我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能够上大学是国家和人民给予的,是老师们培养的结果,为学校工作是自己的本份。”

        正是有了一代代像刘沛这样辛勤耕耘的老师,陕理工才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2007年在本科评估中,陕理工获得了所有19个一级指标中的18个优秀,而被教育部评为优秀本科学校。

        节假日学生们的祝福短信一条接着一条,问候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有了好工作、提职了向他通报,谈了女朋友、准备结婚了向他报喜,遇到烦心事跟他诉说……学生们只要有机会就要来看望老师,知道老师经常熬夜,爱抽烟,好烟好酒要多带,各地土特产不能少;学生们出成果了,刘沛比谁都快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