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04日 星期四

    一家人 一家亲

    ——新疆各族人民相互关爱建设和谐家园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04日   01 版)
    6月30日,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里,一位汉族群众正向一位维吾尔族同胞请教热瓦甫弹奏技巧。当天是周末,不少市民在这里愉快地休闲、健身、娱乐。 (本报通讯员朱翊摄)

        6月30日是个休息天,一大早,正在上高二的艾合买提江·艾山兴致勃勃地来到喀什边检站,看望关照了自己8年的官兵们。从小学到高中,正是官兵们无私的关照,才让这个父母双亡的孩子获得了生活的温暖。

        在新疆屯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家属院里,一位名叫汉维的维吾尔族小伙子正忙着给汉族奶奶做家务。17年前这个被遗弃的孩子靠着党爱云奶奶的扶养,长大成人。

        在和田市街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活雷锋”的艾尼瓦尔·芒素,正开着自家的小车,拉着从北京来旅游的旅客,边介绍当地风土人情,边自豪地说:“我们是一家人,免费接送你们是应该的。一家人,一家亲嘛。”

        正午的阳光照在马合沙提·斯拉木身上,此刻,他正骑着马巡视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68至71号界碑间15公里的边境线上。从小跟随父亲巡边的他,把这里的每个土坑、每条水沟甚至每块石头,都记在心里。

        萨尔乌楞村的青壮年大多都出外打工、做生意或在口岸装卸货物挣钱。而马合沙提·斯拉木每月得到的150元补助,只够买两袋面粉。他笑着说:“挣钱,我也想啊!但对我来说护边更重要!祖国是我们的母亲,孝敬母亲还讲什么报酬吗?”也有人问他“这么辛苦,值吗”,他指着距界碑不到100米的村庄和离边境线只有20米的父亲坟墓说:“这是我们的家呀!我不守护谁来守护!”

        2005年8月19日深夜,劳累了一天的马合沙提·斯拉木已经睡下。迷迷糊糊中听到牧羊犬叫个不停。循着狗叫声,他看到不远处有几个黑影正向边境线方向移动。他立刻打电话向边防派出所汇报,并悄悄尾随黑影跟踪观察。由于马合沙提·斯拉木的及时发现和报告,边防派出所成功拦阻了这伙企图越境的人员。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马合沙提·斯拉木和父亲每天坚持巡边,每次30公里,天天不落。他们还记录了上百本巡边日记。翻开两代人的巡边日记,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十几个字,真诚朴实,每一篇日记背后都有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我家住在界河边,祖国母亲在心间,种田放牧护国土,世世代代守边关。”马合沙提·斯拉木用行动抒写着对党和国家的一片赤胆忠心,体现着普通边民真挚的爱国情。

        日前,记者见到乔光华时,她正和放映员们忙碌着。下午4时许,放映车来到阿瓦提县多浪乡赛克孜奥塔克村村委会,此时,四五十名村民早早在村委会办公室占好了位置。

        “我们的放映员华华来了!”村民们用欢呼声和掌声欢迎乔光华的到来。而乔光华则用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和村民们交谈着。

        “现在,木轮马车变成了四轮汽车,胶片机变成了数字流动放映机,生活别提多好了!”她对记者说,“每当听到观众的笑声,看到他们看电影时那种投入的表情,她就感到很满足,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每一场电影,总能给乡亲们带来快乐,但对于放映员而言,却要付出异常艰辛的劳动。乔光华常常在一个放映点刚放完电影,就要把沉重的放映器材一件一件收拾好,匆忙赶往另外一个放映点。为了让广大农牧民能过足“电影瘾”,不管自己有多累、多辛苦,乔光华都坚持一晚上放映4部影片。

        如今,乔光华的足迹踏遍阿瓦提县所有乡镇,几乎涉及全县所有学校、部队。

        2011年12月10日凌晨1点多,正在休息的艾尼瓦尔·芒素突然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家住和田市城郊乡的小李的爱人预产期还没到,肚子却痛了起来。望着窗外漫天大雪,小李慌了神。小李母亲赶紧从身上摸出“共产党员便民服务卡”,那上面写着艾尼瓦尔·芒素的联系方式。

        接到电话后,艾尼瓦尔·芒素很快将小李一家送到和田市人民医院。当天晚上,小李的儿子平安降生。

        见到艾尼瓦尔·芒素时,记者首先被他独特的小轿车所吸引。这辆银灰色的“佳星”牌汽车车身上,贴着鲜红的党旗,车门上“为民服务”4个大字熠熠闪光。副驾驶的挡风玻璃前,一块红色的牌子格外醒目,上面用汉、维吾尔两种文字写着“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免费接送”。下面还标着车主的姓名、车号、电话。车上放着8个笔记本,上面写满了感谢的话。  

        一位名叫买吐逊的乘客写道:天气很冷,路很滑,搭不上车,幸亏碰上了艾大哥,他像阿里木一样热情善良,是个好心人。 

        山东人彭辉写道:来自孔孟之乡、同样是共产党员的老兵向艾尼瓦尔大哥致敬。我要向大哥学习,多为群众做好事。 

        和田的冬季特别冷,4年前的一天,艾尼瓦尔·芒素开车看到路边许多人等车,便萌生了一个想法:自己安全行驶30年,何不在空闲时接送群众呢?他先是挂上“5公里免费接送”的牌子,后又换成了“10公里免费接送”。起初,他向路人打招呼,被怀疑是黑车不敢坐。后来,他干脆将党旗、“为民服务”和“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等贴在车上。随着他帮助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猜疑也变成了感谢。 

        有人粗算了一下,从2007年至今,艾尼瓦尔·芒素免费接送群众数千人次,光是加油加气的钱少说也有几万元。 

        艾尼瓦尔·芒素说,从入党那天起我就将党徽戴在胸前,一戴就是17年。“戴着这枚党徽,就不会忘记共产党员的使命。群众有困难,我一定要帮!”

        海来提·哈得尔的血型是AB型RH阴性,也就是俗称的“熊猫血”。1987年做婚检时,医院发现他是稀有血型者,就留下了联系方式。也就从那时起,他与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医院与他联系,或者看到听到求助的消息,无论有多忙,他都会赶过去。他觉得帮助各族兄弟姐妹就是在帮助自己的亲人。他从不提任何要求,一心只想让病人早日康复。在他用鲜血救助的生命中,不仅有维吾尔族同胞,还有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各族兄弟姐妹。 

        每每献完血,海来提·哈得尔都默默离开。  

        1994年12月8日,新疆医学院血库工作人员找到海来提·哈得尔,说有病人手术急需用AB型RH阴性血。血库工作人员说:“这位患者来自农村,家里很困难。你是不是见一下患者及其亲属,他们想认识一下你这位救命恩人。”海来提·哈得尔当即说:“不用看,只要我的血有用,能救命,你们就抽吧。”血库工作人员非常感动,自发捐了一些钱要给他买营养品,被他婉言谢绝了。海来提·哈得尔说:“我最大的愿望,不是献血后得到回报,而是希望那些接受过无偿献血的人也能够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2011年4月,海来提·哈得尔规范了“新疆稀有血型爱心捐助群”,如今已有112名“熊猫血”的无偿献血志愿者,已为80个需要“熊猫血”的患者无偿献过血,用鲜红的血液谱写了一曲人间大爱。

        (人物简介:马合沙提·斯拉木,男,哈萨克族,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吉木乃镇萨尔乌楞村人。父亲从部队复员后主动当起了义务护边员,30多年守护15公里的边境线。1999年1月父亲病逝,马合沙提从父亲手里接过马鞭,继续巡边护边。)

        (人物简介:乔光华,女,汉族,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电影放映中心放映员。35年里,她走遍了全县所有乡镇、村社、学校,放映电影达7000余场,累计徒步行程达16万多公里。她的观众基本上是少数民族群众。)

        (人物简介:艾尼瓦尔·芒素,男,维吾尔族,和田电力公司员工。4年前,他开始用自家的汽车免费接送各族群众,被人们亲切地誉为“好党员”“活雷锋”。)

        (人物简介:海来提·哈得尔,男,维吾尔族,198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新疆职业大学工作至今。这些年来,他无偿献血30多次,挽救了20多位各族兄弟姐妹的生命。) (本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