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届东盟外长及系列会议7月2日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闭幕,东盟共同体建设是会议的焦点。
早在1992年的第4届东盟首脑会议上,东盟就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力争通过推进贸易自由化提高区域合作水平和经济共同体建设,增强东盟的整体实力。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盟国家普遍认识到,只有在政治、经济、安全、社会与文化等领域加强合作,建立区域自觉应对外部冲击的多种机制,才能保证区域的安全、稳定与发展。2003年10月,第9届东盟首脑会议首次提出将于2020年建成东盟共同体,其三大支柱分别是“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2007年1月,第12届东盟峰会决定于2015年实现三大共同体。在2012年金边峰会上,东盟领导人承诺要在2015年12月31日前建立共同体。今年4月结束的第22届东盟峰会主席声明称,截至2013年3月31日,建设东盟经济共同体相关阶段的计划已经完成了77.54%,该峰会还明确了按期建成东盟共同体必须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本届东盟会议对东盟共同体建设保持了高度关注。东盟官方对外称,本届东盟外长会议聚焦今年4月第22届东盟峰会各项决定的落实进展,以及东盟共同体路线图、东盟未来方向等有关事宜。6月30日,文莱外交与贸易大臣穆罕默德亲王在东盟外长会议开幕致辞中指出,东盟以共同体进程促进区域和平稳定的主张获得了广泛支持。虽然本次会议推动共同体建设的具体细节尚不清楚,但东盟外长会议公报重申,东盟国家决心在2015年年底前实现建成东盟共同体目标。
如今的东盟已是一个人口超过6亿、面积近450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2.1万亿美元的10国集团。作为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是东盟共同体建设的坚定支持者。此次发布的中国东盟外长会议联合公报指出,双方同意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化产业合作,扩大相互投资,共同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此外,中国还重申将继续积极支持《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的实施。
但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很多挑战。东盟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各成员国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各方面均处于不同水平。在技术层面则存在落实协议速度较慢、东盟民众普遍缺乏东盟意识等问题。在今年2月泰国举办的一场《东盟共同体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及前景》国际论坛上,与会学者就一致认为,2015年是发起东盟共同体的里程碑式节点,但很多工作将远远超越2015年,因此不能误认为该年就能完全建立东盟共同体。在本届外长会议上,首次提出同意考虑为东盟设立2015年之后的发展目标。由此看来,东盟真正实现共同体还任重道远。
(本报马尼拉7月2日电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