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02日 星期二

    从《光明日报》文章入选看高考语文命题规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02日 04版)

        《光明日报》2013年4月11日刊发的文章《一个不能忘记的人——纪念卢作孚诞辰120周年》入选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甲卷,2012年2月15日刊发的《吴良镛﹕筑梦人生》也入选201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选考题──实用文本阅读的考试内容。这两篇文章入选高考试卷有什么意义?试卷选择题目材料以什么为标准?

        《光明日报》2013年4月11日刊发的文章《一个不能忘记的人——纪念卢作孚诞辰120周年》入选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甲卷,作为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同时,2012年2月15日刊发的《吴良镛﹕筑梦人生》也入选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卷选考题──实用文本阅读的考试内容。同一家媒体同一年度有两篇文章入选高考语文卷,并不多见。高考命题为何偏爱《光明日报》的文章?选择背后是基于怎样的考量?

        “作为在全国文化教育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光明日报》,发表著名历史学家、西南大学刘重来教授的文章《一个不能忘记的人》,自然引起众多读者的关注。今年是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1893—1952)诞辰120周年,在其家乡重庆乃至全国都有不少纪念活动。卢作孚毕生致力于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在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都曾作出巨大贡献。毛泽东称赞他是‘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界人士之一’。这篇文章和《吴良镛﹕筑梦人生》分别被全国卷和辽宁卷看中,选作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因为这两篇文章不仅适合语文能力的考查,而且有利于弘扬卢作孚、吴良镛这两位杰出人物的爱国精神、实干品质与科学成就,也符合当今‘中华梦’‘民族梦’以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时代主题。”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考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顾之川说。

        从2004年开始,高中新课程在全国逐步实施。到2013年高考,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已使用课标卷。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分为两部分,阅读70分,表达80分(作文60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其中阅读部分现代文阅读34分(必考: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古代诗文阅读36分。选自《光明日报》的这两篇文章均作为现代文阅读部分实用类文本考题,分值甚高。

        仔细分析历年的高考试卷,不难发现,从2007年以来,全国课标卷实用类文本考查一直选用人物传记作为阅读材料。近几年入选课标卷的传记人物有:叶圣陶、盛宣怀、陶行知、达尔文、黄遵宪、袁隆平、黄宾虹、华罗庚、谢希德、卢作孚、陈纳德。这些人物涉及的领域,有教育、科学、艺术、外交、实业、军事等。

        为什么要用人物传记作为阅读材料?

        顾之川说:“按照《考试大纲》的规定,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报告及科普类文章等,按说这几类文本都可以考,也应该考的。但是,由于高中课改是逐年推进的,每年都有新课改实验区的学生首次使用课标卷,如果所选文本的文体变来变去,对后进入课改地区的考生显然不利。为了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实现由大纲卷到课标卷的平稳过渡,从2007年以来,全国课标卷实用类文本考查一直选用人物传记作为阅读材料。可以说,这样安排符合高中教学实际,也符合考生实际。”

        有调查显示,中学生喜欢阅读人物传记,希望能从成功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涵养性情,陶冶情操。那么,高考试卷会选择什么样的传记?会从哪些地方来选择?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编语文教科书选文决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那样。真正高质量的试题材料,要求命题教师不仅具有“识珠”的“慧眼”,更需要有披沙拣金的功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光明日报》这种思想、文化、教育领域权威媒体的文章能够频频入选的原因。

        语文高考的目标,是适合高校需求、科学选拔人才,体现课改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发挥考试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作为试卷中阅读材料的选文,既不同于语文教科书的课文,也不同于文学作品选本,更不同于评文学奖或新闻奖,主要是看材料本身是否适合考查的需要。

        “按照《考试大纲》对传记阅读的考查要求,包括了解传记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具体说来,就是要通过传记文本阅读,设计题目,在答题中窥斑见豹,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顾之川说。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可以发现,传记阅读材料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导向积极阳光,所选人物及其事迹对学生都具有某种人生启迪或励志作用,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传递正能量。二是可读性强,所选材料能反映人物最辉煌的事业成就或最精彩的人生片断,而且文风朴实,文字清通,符合语文学科特点。三是适合考查需要。所选材料信息量大而且集中,有所谓‘题眼’,篇幅都不太长,字数在1500字左右。”顾之川分析道。(本报记者  李玉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