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一大早,胡娜就急着赶往省城长春。这位29岁的姑娘,往返100公里坐4个小时车跑这一趟,不是为了逛街会友,而是为了给学生们取回募集的衣物。这次募集衣物的大学生,是胡娜教过的孩子,也穿过好心人捐赠的衣服。
这个学期,胡娜还没来得及探望同住在省内的父母,也没去部队看望过新婚仅一年的爱人。除了休息,胡娜的时间几乎都归学生所有,连吃饭也常常和孩子们在一起。所有的付出换来朴实羞涩的农村孩子一句真挚的感言:“不想成为你,因为你太辛苦;很想成为你,因为你太伟大!”
“北京的人潮中我可有可无”
初见胡娜时,她正在宿舍里备课。屋里只有张床,收音机算得上“大家电”,没有桌椅,书本摊了一床;没有衣柜,衣服都堆在编织袋里。胡娜说:“这是一年前学校新分的寝室,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2008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胡娜,顺利签约北京某中学。2009年,得知国家招聘特岗教师,胡娜放弃了4000多元的月工资和食宿费全免的待遇,为心中埋藏许久的“支教种子”找到了破土的机会。在招聘考试中,胡娜不仅从报考吉林省的14700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还在报考伊通县英语教师岗位的数百名考生中位列第11名。
在父亲与叔叔的陪同下,胡娜第一次来到伊通。“尽管这里也是个山清水秀的小城,可比我们家乡小了许多,更和北京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胡娜说。叔叔坚决反对她留下,一向支持她的父亲也默不作声。
胡娜还是坚定地留下了。她说:“在北京的人潮中,我可有可无。在偏僻的乡村,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也能帮孩子们点亮梦想。”胡娜成了伊通第三中学高一年级的英语老师,住进了学校为特岗教师租下的平房,学会了用苞米秆烧炕;习惯了上露天厕所,凿冰取水洗脸;屋顶漏雨返霜,睡觉时,还得在棉被上苫上塑料布……
偏僻山村里点亮孩子的梦想
“去找小胡老师讲故事、问问题的同学太多,我上一节课就没排上队。”下课铃一响,高一4班学生王秋林就急着去找胡娜听写单词。在高一教研组办公室里,胡娜窄小的办公桌旁挤着八九个好学的“小脑瓜”。教研组主任郭洪彦说:“这样的场景无论在课间还是午休,甚至下班后,都经常发生。”
胡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设立了“积分制奖励法”:听写单词满分计1分,作文优秀计3分,考试及格计5分……凭积分换取奖品。胡娜每次买奖品都要花上两三百元,而特岗教师每月的工资才1700元。“奖品都是文具,也是为了解决农村孩子的实际困难,在尊重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胡娜说。
鼓励、奖励,加上认真教学,使学生们的英语成绩逐步提高。到伊通后的第二年,胡娜所教的高二3班在期末考试中英语平均分位列年级第一,及格人数也比其他班级多一倍。学校因此破例让仅仅从教两年的胡娜接着带毕业班。
“胡娜成了三中建校以来唯一从高一到高二又直接升入高三的老师。这是我们的骄傲,却也带来了遗憾。”胡娜的父亲胡庆光说,“她怕耽误高三学生的课,将当年国庆节的婚礼推迟到第二年暑假,胡娜爱人的外公却在这段时间突发疾病去世。”令胡娜欣慰的是,在第二年的高考中,她所教的毕业班在学校所有文科班中英语成绩排名第一。
崎岖的山路上爱心无尽头
知道记者要来,学生梁杰(化名)特意穿上了胡娜送给她的衣服。学生家长说:“胡老师送给学生的衣服对于贫困家庭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梁杰说:“胡老师不仅把募集来的衣物发给同学们,还送给我们的弟弟妹妹。”
原来,到伊通不久,胡娜就发现许多学生家庭困难,有的衣服小了还将就着穿,有的甚至没有换洗的冬衣,她就把自己的衣服送给学生。个人能力有限,需要帮助的学生却很多。胡娜联想到大学毕业时,同学们把不穿的衣服拿出来在校园里摆地摊卖的情景,连忙上网发帖,号召大学生把不穿的衣服捐出来。
一个星期后,上海邮来50多件衣服;20天后,大学校友寄来20双新鞋;一个月后,母校爱心协会邮来千余件衣服……胡娜渐渐成了伊通县邮局的“大客户”,平均每周至少有1个包裹是寄给她的;邮局门口等活儿的三轮车师傅也会热情地招呼她,从邮局到三中,有5里山路,一趟要6块钱车费,胡娜的包裹常常一趟拉不下。
慢慢地,包裹里又有了书籍、杂志、文具,还有了好心人希望长期资助困难学生的愿望。胡娜更忙了,周末,蹬着自行车,穿梭在山路上家访,筛选受助对象;月初,像发工资一样,将邮过来的善款分发给学生或是家长。她还要经常写信将受助学生的情况告知资助者,并自费购买特产表达谢意。
在今年的学雷锋日里,学校收到了一封来自伊通二十中的感谢信,感谢胡娜帮助该校一名贫困学生找到了长期资助其完成学业的好心人。三中校长苏景华说,这早已不是学校收到的第一封感谢信了。至今,胡娜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包裹400余个,衣服上万件。还有10名三中学生和1名校外学生得到资助,并将持续到大学毕业。(本报记者 曾 毅 本报特约记者 任 爽)
人物档案
胡娜,女,1984年生。2008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2008年8月入北京市中山第二实验学校任英语教师,2009年1月入北京市金榜高考复读学校任英语教师,2009年9月至今在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任特岗高中英语教师。2012年9月被评为吉林省优秀特岗教师,2013年1月被评为伊通县首届“感动伊通”道德模范,2013年3月被评为四平市学雷锋先进个人。
人物评价
校长苏景华: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常年坚持做好事;一名教师爱学生不难,难的是以博大的爱换回学生的爱。胡娜就是这样一束充满爱的阳光,温暖着学生们欣欣向荣。
父亲胡庆光:与农村的清苦宁静相比,城市的繁华热闹似乎更适合年轻的胡娜,但是她选择了付出、坚持了守护、践行着承诺,并因此成为我和她母亲的骄傲。
胡娜任教的2009级三班全体学生:不想成为你,因为你太辛苦;很想成为你,因为你太伟大!
教师自述
成长路上不尽的感谢
胡 娜
从一名青涩的大学毕业生,到成为教师队伍的“新兵蛋子”,再到被推选为“伊丹镇优秀教师”“吉林省优秀特岗教师”“首届感动伊通道德模范”,一路上,除了坚守、付出、收获和荣誉外,还有藏在我心底说不尽的感谢……
我出生在吉林省敦化市一个教师之家。从外公到父母再到我,一大家子有14位教师。父辈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学生真挚的爱,深深地感染着我,为我树立了榜样。担任特岗教师3年多来,一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忍着心疼与不舍,从未说过一句让我泄气的话,只有鼓励。我真心感谢他们,更感谢与我并肩战斗在农村教育一线的同事们,他们不仅在生活中帮助我,更在工作中悉心指导我。
看着课堂上孩子们的笑脸,看着成绩簿上不断提高着的成绩,我想,这样下去,他们也会拥有自己曾不敢想象的美好未来,我自己的付出才会真正有意义。为了减轻贫困学生的家庭负担,让他们专心学习,我在网上发帖,为同学们募集衣物、寻求帮助特困生完成学业的长期资助。目前,全国各地捐来的上万件衣服和13位善者的长期资助,已经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家庭负担。
在三中近4年的时间里,我收到过太多感谢,有学生、家长,有提供捐助的好心人,还有陌生网友。而在我看来,没有父母和爱人的支持与理解,没有同事的陪伴,没有那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没有孩子们真诚、善良的感恩之心,就不会有我的坚守,我更应该感谢的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