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29日 星期六

    呵护传承人 关注守望者

    陶 枫 邱明瑜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29日   12 版)

        我国已逐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但在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非遗仍未脱离险境,尤其是对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关注和保护更是迫在眉睫。日前,在“呵护传承人 关注守望者——非遗后时代民间文化传承的实践与思考”经验交流会上,传承人代表及专家就相关话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传承人,敢问路在何方?

     

        辽宁盘锦民间故事传承人刘则亭提出:对民间文化感兴趣的人虽然不少,但是真正能够传承的人却非常少。而这极少数的传承人往往面临着孤军奋战、生活拮据的困境。“传承人主要生活在农村,很多是生活有困难的人,但由于手续繁杂等原因,他们其实享受不到资助。”中国文联文化学者刘锡诚说,传承人生活困难,开展传承工作的待遇也没有落实,成为传承之路的一大阻碍。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说:“传承人一旦被认定之后,就面临着由群体传承变为个人传承的压力,成败存亡只系在一人之身,这种单线传承特别脆弱。”他也指出,不少地方政府仅停留在文化政绩化的表面,并不实际去承担对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帮助,对传承人的资助往往成了空话。生活都成问题,传承之路能走向哪里?确实堪忧。

     

    谁来帮我实现传承的梦想?

     

        湖北宜昌谜语传承人赵兴寿谈到:传承人想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却遭遇诸多门槛。想出版、参评,却常被不尽合理的资格审查拒之门外,必须自掏腰包才能推向社会;想接受采访又要面临接待的压力;要举办文化活动,人员组织等一系列问题又让人头疼。传承人想要实现保护文化遗产的梦想,却是力量渺小。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晔原对此感同身受:“保护传承人的体制认同是传承人本身没有能力做到的。而文化部门和政府对此还未做到位,也没有形成有效力的文件和有组织的传播。”他认为,相关部门的文化自觉意识是很缺乏的,如何花更少的时间和成本推广民间文化,如何更多利用网络和影视传媒,如何帮助传承人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他们在这方面的思考显然十分不够。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乡土文化?

     

        杨正江是英雄史诗亚鲁王的收集整理及翻译者。他通过在贵州大量的田野工作发现,乡土文化传承无人也是民间文化传承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现在大量年轻农民离开土地,离开生养自己的文化,形成文化断层。而留守在乡土的知识分子大多数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返乡后就抛弃、拒绝本土文化。按现行教育体制,中小学生只能接受正规的国民教育,因此他们与乡土民间文化是隔着墙的,看得见遗产却不能触摸和传承。同时,全球化背景下,否定传统价值的观念也使中小学生越来越远离民族民间文化。

     

        冯骥才对此表示赞同。他分析,传统村落消失以后,大量的农村劳力转移到城市,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在迅速瓦解。于是,传人离开本土,逐渐忘记自己的根。“无后继者,拿什么拯救乡土文化?”他忧心忡忡。

     

        那么解决之道何在?冯骥才认为,政府管理是第一位,因此政府要提高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能让市场主导非遗的保护,尤其要实行科学化管理。同时,专家学者要充分发挥专业作用,完善理论系统,制定好各项标准,更要注重田野工作,脚踏实地。另一方面,传承人必须要有承担,要有责任感。此外,当下国家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正在进行,非遗的保护与之相结合,可以合理地资源共享。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