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26日 星期三

    “区院带镇院”带出“红利”来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探索医疗县镇村一体化管理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26日   06 版)

        已经是周末下午四点半了,医院一楼挂号窗口前排着长队,二楼四个诊室里医生紧张忙碌,三楼住院部床位全满——上述场景不是市、县大医院的描述,而是来自远离西安60多公里、距离城区6公里的西安市阎良区北屯镇卫生院的“截图”。

     

        在西安市阎良区,类似这样的小镇卫生院共有6家。从曾经的门可罗雀到现在的患者盈门,从只有一个小药房到现在多科一应俱全,从年接诊量不足6000人次到如今突破120000人次。短短三年多时间,发生在阎良基层乡镇卫生医疗服务方面的喜人变化,不仅源于近年来乡镇医疗服务设施硬件的显著升级,更是当地以统筹城乡医疗服务资源为核心,“区院带镇院”“乡镇村一体化”改革带来的“红利”。

     

    “看病就是看医生”

     

        “看病就是看医生,乡镇医院最缺的就是专业技术人才,长期‘招人难’、‘空壳化’现象突出;而区里医院又人满为患,应接不暇”,阎良区区委书记王凤萍介绍说。针对基层卫生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从2008年起,阎良区率先探索统筹区、镇医疗资源改革。其中人员一体化是此项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保持编制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阎良区把乡镇医疗机构编制全部纳入区级医院,以两家区医院为龙头对6家镇卫生院实行行政业务领导,并逐步推进镇卫生院人员工资由区财政全额拨款;其次,实行人员使用一体化,将镇卫生院人员与区医院人员统筹使用,统一招聘,按需流动。

     

        正在给患者拔罐的熊建红就是“一体化”后来到镇卫生院的。“虽然工作距家稍远,但是人事关系不变,职称评定加分,基层岗位补助多。更重要的是,面对乡村群众迫切的看病需求、真诚的好评和年轻大夫学习业务的热情,我找到了久违的职业成就感。”熊建红说。

     

    “给患者一些专业,给群众一些方便”

     

        在阎良区武屯镇中心卫生院,记者见到刚刚带领一线医生完成大查房的区中医医院医务科科长李渭阳大夫。“看诊断、看用药、问病情、问转诊,大医院查房的基本要求在这里都要落实。”从医40多年的李渭阳把乡镇医疗总结为“给患者一些专业,给群众一些方便”。按照改革“管理运营一体化”的规定,作为具有高级职称的区院医生,李渭阳被要求每周下到镇卫生院指导业务。

     

        “新农合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们的探索重在让群众‘看好病’。”阎良区卫生局局长邢继辉说,“近两年,区里在乡镇卫生院设施方面投入累计逾4000万元,在人员下沉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医疗服务管理水平,因此,我们推行了区院镇院管理运营一体化。”

     

    “小病可以不出村”

     

        位于阎良区北屯街道的箭王村卫生室以西医儿科诊疗特色闻名乡里。虽然只有5名工作人员,但是却承担着辖区3000多名村民的新农合统筹、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常见病的诊疗服务工作。

     

        卫生室负责人张和平告诉记者,类似的村卫生室在阎良区有80个,分别归6个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做了32年村医的张和平把发生在农村卫生方面的变化总结为“小病可以不出村”。按照阎良区医疗城乡一体化思路,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对口培训、投入,重点考核村卫生室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数量和质量。张和平告诉记者,如今,他的卫生室收入来源主要有三部分:基本医疗方面诊次补助、药物零差价后的接诊补助和公共卫生补助。服务赢得信誉,如今,张和平的村卫生室日均门诊量已达75人次,月业务收入35000元。(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