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25日电(记者齐芳)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研究表明该病具有复杂的遗传结构,遗传度在80%到85%之间;同时,该病经常与精神分裂症和重度抑郁症具有一些相似的临床特征,存在一定的共发性及共同的遗传因素。寻找双相情感障碍的易感基因,已经成为分子生物学界的热点之一。
在研究中,数据库的建立对了解研究现状和指导后继实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晶研究组日前开发出了双相情感障碍遗传学数据库,整合了来自800多篇文献的多种类型的双向情感障碍遗传因子,为深入研究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基础、探讨其与精神分裂症和重度抑郁症的共享遗传机制,提供了广泛而可靠的数据集。该数据库可以通过http://bdgene.psych.ac.cn访问,并将按季度更新。
同时,这一数据库还整合了来自于疾病交叉研究中精神分裂症和重度抑郁症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数据基础。此外,研究组成员对文献数据进行了深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基因排序、疾病共享基因分析以及核心基因和疾病交叉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等。这些分析结果一方面有助于挑选可靠的候选基因用于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另一方面也为理解遗传基因的作用途径、探究疾病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据介绍,精神疾患的发病机制一直是科技界关注的焦点,不少科学家目前正致力于寻找遗传易感位点和药物靶点。精神疾患相关基因及组合模式的发现,将最终促进疾病的早期识别与诊断,而相关基因作用通路的揭示也将为相关药物的设计及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延伸阅读
双相情感障碍是指发病以来,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种心境障碍。发病年龄高峰期为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目前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家系调查发现与遗传相关度较高。不少学者正在研究可能与双相障碍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结果,其易感基因还未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