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爱喝茶,尤爱花茶。”在北京市东城区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里,孙丹威对记者介绍说:“‘吴裕泰’以花茶闻名。花茶属于绿茶的一种,是对绿茶的再加工。加入茉莉花后,区别于性凉的绿茶和性温的红茶,茶汤性平,各种体质的人四季均可饮用。”
55岁的孙丹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吴裕泰”作为老北京茶叶的代表,1887年创办至今,店铺一直设在北新桥,“没挪过窝”。
“吴裕泰”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55年公私合营后企业被收归国有,原来的吴姓族人退出了企业经营。由于当时茶叶实行“统购统销”,“吴裕泰”只能销售北京茶叶公司发过来的茶叶,而不能自己拼配,直到1985年后才放开限制。1997年吴裕泰茶叶公司正式成立,孙丹威成为了公司总经理。恢复和传承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成为她的头等大事。
“说来好险,‘吴裕泰’正宗的拼配技艺差一点就失传了。”孙丹威说。原来,调查发现,掌握全套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的人,当时只有第四代传承人张文煜还在世。孙丹威设法说服退休多年的张文煜老先生重新出山,终于抢在老先生去世前,把这项技艺完整传承下来。
“花茶制作分为选坯、印花、拼配。”孙丹威说,“历史上‘吴裕泰’讲究‘徽坯苏印’,即在徽州选好茶坯,再到苏州去印花。”茶坯都是春茶茶坯,每年3、4月份是采集茶坯的季节。历史上,“吴裕泰”的茶师年年春天都要下到茶叶原产地,对茶叶年景进行考察,制定选坯标准,并根据采摘时间和茶叶外形收购茶坯。作为传承人的孙丹威,每年不管多忙,都会亲自下到茶叶产区工作一段时间。
收购完茶坯后,花茶制作与其他茶叶制作的重要区别就体现出来了。要制作其他茶叶,这时候就应该继续对茶坯进行加工,而此时花茶制作反而要把刚收上来的茶坯封箱、保存。直到六月份茉莉花开,收购完当季的茉莉花,原料才算收集完,此时才开始下一道工序——印花。
印花,又叫窨花,“吴裕泰”在印花上工艺独到。茶坯经过鲜花拌和、窨花、通花、出花、烘干等一系列统称为印花的工艺技术处理后,即成为了花茶。为了提高花香浓度,可以反复窨制,特种茉莉花茶甚至六窨、七窨。
花茶经过了选坯、印花后,就可以运到北京“吴裕泰”完成最后的拼配工作。拼配是把不同产地、不同口味的花茶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的过程。这是花茶制作的点睛之笔,也是“吴裕泰”的不传之秘。不同种类的花茶拼配在一起,不仅要口味稳定,保证是“‘吴裕泰’的味”,还要浓度适中,而且耐泡经久。每年的实际比例需要“吴裕泰”的茶师团队对茶叶反复品尝、讨论后确定。
这一套工序下来,基本上就是大半年。对于从事花茶制作的茶师来说,一年中大半时间待在茶叶产区,风吹日晒,十分辛苦。
“学习花茶制作技艺,既要吃得了这个苦,又要有极高的悟性,所以合格的传承人十分难找。”孙丹威现在正着手培养“吴裕泰”的第六代传承人。每年她都要带徒弟们到花茶产地,实地体验与学习。在徒弟们迅速成才的同时,孙丹威还主导“吴裕泰”陆续招收了大批茶叶专业的本科生与硕士生。花茶制作工艺的传承、发展,局面喜人。
多年来,孙丹威一方面努力保持“吴裕泰”传统技艺特色,一方面对技艺、品类进行了创新发展,花茶品种已从个位数发展到了现在的30多种。2010年,“吴裕泰”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合作,对花茶的养生作用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动物食品安全实验,得到了翔实的科学数据,丰富了花茶技艺的理论基础。不断创新,科学发展,让“吴裕泰”焕发勃勃生机。2012年,“吴裕泰”连锁门店已发展到近300家,年销售额接近六个亿。
人物小传
孙丹威,女,1957年生,国家一级评茶师,现为北京吴裕泰茶叶公司总经理,2013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本报记者 罗 旭 通讯员 熊尚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