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26日 星期三

    今日话题

    “十连丰”后,粮食增产还能持续多久?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26日   10 版)
    CFP
    CFP

        来自农业部的消息显示,今年又将是一个夏粮丰收年。据农业部统计,截至6月20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3亿亩,夏粮基本收获到手,从各地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情况看,夏粮丰收已成定局。面对丰收的喜讯,很多人存在这样的疑惑:夏粮如何在高的起点上实现连年增产?丰收有无水分?连年丰收后,我国粮食安全是否已经安全无忧?

     

    夏粮丰收有无水分?

     

        我国粮食连年增产,政策、科技、气候等因素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今年夏粮在产量基数高、生产成本高、灾害威胁大等不利条件下再获丰收,主要得益于政策力度加大、科技服务到位、防灾应对有效、气候总体有利。

     

        今年农业“四补贴”资金1700亿元,比上年增加32亿元。去年秋冬种前,国家及早公布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1.12元,提高0.1元。中央财政还专项安排17亿元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对冬小麦实行全覆盖。这些政策释放了强烈信号,有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好政策促进了夏粮面积稳中有增。今年,我国夏粮面积4.15亿亩,比上年增加70万亩,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科技的支撑下,夏粮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据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实地调查分析,今年冬小麦亩穗数略增,穗粒数持平,千粒重增加。预计夏粮亩产将比去年提高1公斤以上。

     

        再看病虫害防治。和往年相比,今年小麦病虫防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统防统治面积快速增长,助推夏粮再获丰收。截至6月14日,全国小麦病虫害累计防治8.4亿亩次,由于防控及时,冀鲁豫苏皖等9个冬小麦主产省病虫害发生面积同比减少30%,危害程度明显轻于常年,实现“虫口夺粮”。

     

        此外,今年的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夏粮增收,特别是黄淮海主产区气象条件较好,秋播期墒情适宜,入春后气温回升快,光照充足,关键生育期出现几次大范围降水过程,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今年,冀鲁豫苏皖及湖北夏粮增产趋势明显,弥补了西南西北夏粮因旱减产的损失。但是,气象专家也提醒,当前,华北、黄淮和西北等地仍需防范降雨影响,做好夏收的收尾。

     

    增产还能持续多久?

     

        粮食连年增产,欣喜之余,人们心中也存在这样的疑虑:未来,我国粮食增产的后劲是否充足,粮食生产能否续写连年增产的辉煌?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我国粮食生产虽连年丰收,但仍未能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形象,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继续增产的压力在不断加大。

     

        “目前我国耕地质量‘低、费、污’问题严重,而耕地又在逐年减少,如果不能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解决耕地质量问题,势必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张维理说。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也威胁着粮食的连年增产。

     

        “面对粮食连年增产的资源环境约束,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突破这些增产的硬约束、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还是要靠科技。”李国祥说。

     

        “近年来粮食年年增产,主要原因是依靠科技,单产提高起了80%以上的作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城镇化会占用一部分耕地,但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在更少的面积上也可以生产出更多粮食。未来,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力还很大。

     

        未来,科技创新从哪里着手?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直截了当地提出,粮食增产还是要依靠良种良法和良田。

     

        “2005年,安徽小麦亩产只有250公斤,现在达到了330多公斤,这是怎么做到的?从改进品种到平整土地,从套播改直播,从测土配方施肥到高产创建,可以说,科技增粮的潜力巨大。”农业部种植业司巡视员曾衍德说,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实际单产仅为品种区试产量的58%~78%,预计到2020年,我国粮食作物还要完成一到两次品种更新,通过集成推广配套栽培技术,单产有望提高15~20公斤。

     

    粮食安全是否高枕无忧?

     

        目前,我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增,粮食安全短期无虑,但“耕地去粮化”“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等趋势明显,我国粮食安全依然面临很多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表示,预计未来我国人口将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增长,生活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持续拉动粮食需求的增长。到2030年,我国粮食需求将达到6.17亿吨,粮食总产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增长20%以上。因此,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是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

     

        随着需求的增长,我国几大宗农产品进口数量出现了较快增长。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谷物进口量比上年飙升了156%,达1398万吨。

     

        “面对未来的粮食供需压力,如何更快提高主要农产品自给能力是个攻坚问题,中国需要持续敲响粮食安全的警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

     

        程国强分析说,由于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粮食供给量相对稳定,因此,随着中国进口需求的快速增长,粮食价格的上涨将是不可避免的,加之一些主要粮食出口国难以预知的天气和政策变化,未来中国的粮食进口将会受到越来越大的约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要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韩长赋日前提出,今后,要继续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技术创新和推广,提高粮食收获能力,完善粮食仓储管理,提高粮食加工水平,降低粮食产后损失,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本报记者 李 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