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26日 星期三

    文化评析

    “钱烧阿房宫”淹没真历史

    李 妍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26日   02 版)

        保护历史文化遗址是为了留存文化记忆,但“钱烧阿房宫”的遗址保护,除了假古董、商业地产的一地鸡毛,实在看不出对文化传承有什么推动力。

     

        日前,陕西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和北京首创集团签订合作协议,计划累计投入380亿元再造阿房宫,计划先建占地2.3平方公里的“阿房宫国家遗址公园”,再以此为核心,打造占地面积12.5平方公里的“首创阿房宫文化旅游产业基地”。

     

        据了解,在阿房宫遗址附近,本来就有一个占地1000亩的人造景点——阿房宫景区。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运营13年之后,这个当初投资两亿元的项目,最终在新的阿房宫国家遗址公园即将开建前被拆除。

     

        不管是拆除还是重建,“再造阿房宫”显然都“醉翁之意不在酒”。既然是重建,那就应该是在阿房宫原有的形态上进行架构。然而,历史上的阿房宫究竟长什么样,究竟是被烧毁的还是并未建成,这些问题至今仍存争议。有专家在实地考察后发现,阿房宫遗址没有任何火烧痕迹,他们推测,几千年来人们所传说的阿房宫根本没有建完。杜牧所写《阿房宫赋》里有关阿房宫的壮美描述,只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之中。

     

        不过,争议归争议,要真的还原历史、接近真实,最恰当的方式应是让遗址保持最天然、最原始的状态,给后人以时间和空间,以最大程度地接近历史真相。但是现在,一建再建、拆了又建的阿房宫,恐怕是要断了人们还原历史真实的念想了。

     

        当仿造的阿房宫映入眼帘,人们看到的是假古董淹没真历史;当文化遗址被包装成休闲、商业、度假项目,周边地产升值带动房价翻番,真正应该践行的遗址文化保护,反而越发虚弱……这或许就是在商业上一直备受推崇的模式——以景区古迹为核心,在外围开发酒店、商业、文化、地产等相关产业,让景区带动其他收益,简单总结便是“文化+旅游+城市”,这几乎成为国内许多城市发展旅游经济的范本。

     

        摆的是文化的面子,要的却是经济的里子。或许,正是在以文化之名炒作概念进而获利的商业思路下,当地才可以不顾此前阿房宫景区项目经营不善的“前车之鉴”,再斥巨资拆了重建,誓要演绎“钱烧阿房宫”的现代故事。380亿元的投资,商业上究竟能不能真正获利尚难预估,但可以确定的是,周边的地价和房价一定会随着投资增长而水涨船高。

     

        “罗马人懂得一根柱子倒了,是不能扶起来的,因为这是时间老人和历史巨人的行为。如果扶起来,修补好,历史时间随即消失。谁敢去改动历史?”对遗址公园化,作家冯骥才认为,一旦文化服从了经济,以经济为目的,就必然按照商业规律改造自己,这是对历史文化的破坏。本来,保护历史文化遗址是为了留存文化记忆,但现在,“钱烧阿房宫”的遗址保护,除了假古董、商业地产的一地鸡毛,实在看不出对文化传承有什么推动力。

     

        杜牧写就《阿房宫赋》,本是为了讽刺唐敬宗大兴土木、奢靡误国。如今,现代人在阿房宫遗址上又搞起建了拆、拆了建,这又算什么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