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25日 星期二

    科研榜样辈出的背后

    ——盐城师范学院以校园精神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25日 07版)

        本报2012年10月29日头版头条刊发通讯《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七○后”教授王强的人生追求》引起广泛关注,在学习王强精神的同时,人们不禁思考,科研榜样背后究竟有怎样的精神动力?

     

        “像王强同志一样,对人生、对学术有着远大理想和执著追求的人,在我院还有很多。”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教授说,“长期以来,我院以‘铁军精神’办学育人,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盐城师范学院精神,这是王强同志成长的土壤”。

     

    好氛围里作出好学问

     

        “王强教授是我的榜样,我们科研团队的好多同事也是我学习的对象。”盐城师范学院生科院科研团队的胡化广老师说。这个只有30人的团队,在一年内拿下了5个国家项目。

     

        谈起做科研的动力,胡化广带记者走进了他们的实验室。南边靠窗口的办公桌是张祥胜老师的位子,“为了一个研究指标,他能24小时守着实验仪器”。实验室里有一张两米的弹簧床,是胡化广的临时居所,“我家离实验室远,两头跑耽误时间,索性住这儿了”。

     

        成长春感慨地说:“青年一辈劲头十足,老一辈发挥余热,在这样的氛围里才能作出学问。”而说到“发挥余热”的老前辈,该院数科院73岁的章士藻教授最为典型。他将自己近45年的教学讲稿编写成《数学方法论简明教程》并出版,目前该教材已是众多师范类数学本科专业的教材。

     

    勤学生鞭策勤老师

     

        “写书,是我中学时代就萌发的一个梦想,今天终于圆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大四学生黄玉琛和同班同学曹枭合作的《对我说谎试试:跟我学微反应读心术》,刚上架就被抢购一空。黄玉琛说,“在写书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不足,更激发了我不断钻研的兴趣”。

     

        在采访中,记者总会发现追着老师提问的学生。“他们的问题新奇得很,有这么勤奋的学生,老师哪敢偷懒?”胡化广笑着说。

     

        化学储能与动力电源研究院院长王坚研究员是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项目的指导老师,谈起指导的江苏华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创业计划的获胜历程,王坚连连感叹“不容易”。创业计划团队的队员们把眼光瞄准了新能源汽车,他们找到了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慢脉冲快速充电方法”的王坚。王坚带队员到研究院实地学习,并专门腾出一间办公室供队员交流学习。他感慨道:“这次辅导让我有机会换个角度思考自己的研究成果,研究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我们学校有很多有想法的学生,勤勉、奋进、踏实的他们让校园充满了向上的正能量。”该院院长薛家宝教授由衷感慨。

     

    科研生活不再冰冷乏味

     

        科研榜样辈出的背后,必然有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有一套守卫梦想的保障体系。

     

        在盐师,像王强一样醉心于学术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常人眼中冰冷乏味的科研生活在这里则是暖意融融的光景。

     

        “搞科研不是‘自扫门前雪’。”江苏省盐土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周春霖研究员说。2012年实验室引进的宣富君博士,本硕主攻水产专业,博士改研究蝙蝠,按规定他只能申请蝙蝠方向的科研项目。周春霖了解到宣富君的兴趣点仍在水产养殖,就帮助他争取到了梭子蟹养殖研究项目。

     

        在保障科研方面,盐城师范学院为青年教师设立了科研启动基金,硕士两万元,博士10万元,还对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实行经费配套,按一定比例给予资助。

     

        一系列有利条件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科研行列中,学校的科研之路越走越宽。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盐城师范学院摘得7项,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丁 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