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24日 星期一

    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创造力是实现中国梦的根基所在

    《听油菜花开的声音》产生强烈共鸣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24日   10 版)

        本报6月17日一版头条通讯《听油菜花开的声音》,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

        经济日报原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发来短信:昨《光明日报》独家采访,信息深度到位的头版西域、油菜两文读了两遍,心头滚热,放案头继续读,文接地气,事撼心弦,意自深远。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实现中国梦,讲得太好太对了。因为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伟大的根基和力量的源泉就在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奋斗之中。为油菜更上层楼、奋斗了30多年的沈老临终时说:“搞科研就要吃得苦、耐得烦”“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光明日报》两文告诉我们,中国梦是我们的,也是下一代的,关键在于行动,在于实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力艰苦奋斗中变为现实。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孔和平说:“《听油菜花开的声音》,生动鲜活,十分感人。沈老全家坚毅执著,奋发向上的探索精神令人感奋和震撼。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创造力是实现中国梦的根基所在。我们媒体有责任把这些让人鼓舞的题材发掘出来,展示出来。期盼《光明日报》一如既往,多推出精品力作。”

        中共常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进能说:“沈昌健一家三代追求‘超级油菜’的梦想故事,生动表明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把这些梦叠加起来,帮助每一个人圆梦,就能汇聚成伟大中国梦。沈昌健一家三代人,在生产中探索科技,在实践中超越自我,在困境中不放弃,终于创造奇迹。他们用事实再次证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创造的主体。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我们的事业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江西农业大学油菜专家、博士付东辉说:“一家两代人执著守望油菜育种几十年,特别是起初并没有专业技术,育出了既先进又彻底的不育系确实了不起。希望国家多支持多重视这样敢于科学探索的人。”

        湖南恒至凿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文理学院教授文会军说:“作为高校教师,我深深被沈昌健一家人执著科学研究的精神所感染,也再一次感到我们肩头的责任。我们更应该积极投身到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去、积极创办企业,为社会经济进步作出贡献。我相信一个理儿:璞玉经过精细地雕琢,就能显露出真玉的光泽。那三株被沈昌健的爸爸从贵州高寒山区挖掘的野生油菜,便是一块璞玉,经过精心雕琢,总有一天会焕发惊人的光泽。”

        湖南临澧县广播电视台办公室主任龙宏波说:“我们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时,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在平民本土‘科学家’沈昌健的事情中,我们是否能力所能及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工作环境、科研资金,扩大影响,为实现他的中国梦做有力推手。”

        湖南临澧县科技局办公室主任朱爱年说:“对沈昌健一家的事迹,科技部门过去有一些了解,对他们在科研中的困难也知晓一些,我们也做过一些工作,但是仍然没有给沈昌健一家创造很好的科研条件。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从项目资金、舆论环境等方面给予像沈昌健这样的农村科研工作者以大力支持。学习沈昌健一家锲而不舍的精神,要落实到改进部门工作、优化部门服务、提高工作水平上,特别是要落实到注重对小微型科技企业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扶持等方面。”

        湖南临澧县网管办干部陈雪华说:“读《听油菜花开的声音》一文,几度落泪,因为很早就听说过已经过世的沈老的故事。前些年,每年销售油菜种子的季节,在临澧县城常常可以看到一个白发葱须的老者摆地摊,有时在河街,有时在文化街,售卖的正是由他研制的油菜种子‘友谊三号’。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一方面农民四处寻找‘摊’无定所的沈老,一方面有关执法部门严厉打击他。那种无奈,那种辛酸,那种压力,我想一般人是不能承受、难以坚持的。在报道中,我们看到沈老及其一家对杂交油菜的研究终于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个人的关注,也逐渐得到一些帮助,但真正使他们获取成功的,是他们自己的肯钻研、敢吃苦、能坚守。他们的成功也标志着科研工作在观念上的进步,沈老曾问:‘难道我们农民就不能搞科研?’权威机构的肯定、农民的收益已经给出了答案。向沈老及全家致敬!”

        广东省东莞市展塑模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云给本报记者发来短信:“有幸阅读贵报《听油菜花开的声音》一文,为之感动。家乡人家乡事,在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农村还有像沈昌健一家这样耗尽两代人的时间和财富为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专注于油菜杂交的研究事业真是难得!作为常德农民的儿子的我,现如今在广东东莞经营一家中型汽车塑胶模具企业。我会以沈老精神为楷模,毕生致力于中国塑胶模具的研发与制造,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同时本人愿意连续5年每年无偿赞助家乡油菜研究协会科研经费8万元。最后,愿《光明日报》越办越好!”(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徐虹雨 陈金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