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7年5月19日,本报一版头条曾以《青岛科大从市场上“捞金”》为题,报道学校与大企业集团进行科研合作,加快实施科技工作整体进入区域战略全面发展,从而引发人们对这所地方大学产学研模式的关注。近日,记者来到青岛科大看到,6年之后的今天,青科大又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凭借自己在橡胶、材料等专业领域内的科研优势,与企业合办研发中心,吸引企业的研发中心办到学校来,走协同创新之路,让更宏大的“橡胶谷”落户在学校周边。
软控股份就在青岛科技大学旁边。曾经一墙之隔。
而现在,围墙拆了,进一步通畅了高校和企业心理层面的沟通与交流。不仅科研成果产业化了,项目也更多了,还为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实践基地,还创造了不少的千万、亿万富翁。
如今,效仿美国阿克隆市和美国“硅谷”的成功经验,“橡胶谷”的壮丽画卷正徐徐铺开——由化工橡胶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展览、生活配套企业等共同组成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将引领中国橡胶工业做大做强,加速完成中国橡胶产业蝶变。
从10多年前人们所熟知的“化院现象”(青岛科技大学前身为青岛化工学院),到今天橡胶谷的“生态圈”式发展,青科大走出一条怎样的协同创新之路?
一种文化:走出去,成为必须
“不找校长打市场”,这曾经是青岛科大在寻求科研成果转化之路上一个响亮的印记。
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对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深深感受到,单纯的技术转让和项目合作已无法适应变化了的形势;科研人员单兵作战的成本越来越高,亦无法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技术需求。
学校转变思路,因势利导,校领导分别组团带队,每年定期召集优势学科科研精英组成科技“博士行”、“教授团”等深入企业进行“成果发布会”,对接科技走访200余次,先后与1000余家企业签订了技术合同。校企间高层互访既增进了沟通,又不断把学校的科研工作引向深入。
“当青年教师们带着照片、视频以及生动案例回到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研发能力会得到怎样提升!”马连湘校长寄望于新规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学生的综合能力,跟随导师从实验室走向车间,走向生产线,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今天,“走出去”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学校实行社会实践一票否决制——从2012年起,青年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培训项目并验收合格将作为其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50多名教师因科研业绩突出实现了低职高聘。
今天的青岛科大再次让人们刮目相看:根据山东省人事厅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学校2012年毕业生签约率位居省属普通高校第一,学校连续7年毕业生签约率位居省属高校前茅,许多与学校有科研合作项目的单位更是大批量地录用青科大的毕业生。
在教师、学生走出去的同时,企业又不断走进学校。一出一进,形成良性互动。在科大校园里,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朗盛亚洲研发中心可谓“面对面”。橡塑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赵树高告诉记者:“我们与朗盛的合作,可以说是密切,甚至可以做到资源共享,比如共同研发项目、联合培养高端人才。”
一种气魄:让一步,海阔天空
在科大,“软控”是一个高频词。
软控公司成立之前曾经是学校几十个校办企业之一,现已从创立之初的不足十个人到拥有员工10000人,从注册资本100万元成长为股票市值最高达200亿元的知名公司。
“软控的成功是一所明白的大学信任一群明白的教授做了一件迄今为止最明白的事。”这是软控总裁袁仲雪经常讲的一句话。最初让出的一点权益,已经变成越来越大的一块蛋糕——青科大持有软控的股票市值最多时达到12个亿,成为学校办学经费的重要补充。
现在,软控公司对应着学校的16个重点专业成立起16个研究所,吸引学校师生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与管理,老师名正言顺地领取双份待遇,学校一份,公司一份。
“更确切地说,是融合。”在马连湘看来,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要告别传统意义的“产学研合作”层次,上升到“产学研融合”层次。“大学与企业真正成为了‘一家人’,双方科研人员互为兼职,优势互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不分彼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产、学、研”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合作方的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如今,学科性公司已经近10家。正是学校的包容和鼓励,让老师们最终把自己的一个小的科研成果发展成了上市公司。另一项由国家科技进步奖孵化、组建的伊科思公司,顺式异戊橡胶已正式建成投产,填补了中国不能生产异戊橡胶的空白。
一种视野:打造绿色橡胶产业生态园
在青岛科大,每一个校区都矗立着一个巨型轮胎,它是学校悠久办学历史的佐证,也涌动着人们为橡胶工业的明天努力的激情。
“现在的产学研还是分散、封闭、低效的,还是与人才培养脱节的,没有真正形成人才、资本、信息、技术、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合理流动与共享共用的新机制。”在马连湘看来,这些弊端正是协同创新需改进的方向。
从事橡胶行业的人都清醒地看到: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我国却一直缺乏价格上的话语权。我国绿色轮胎研究面临着多项挑战:如研制新型环保及非石油材料、轮胎数字化设计、智能化装备、循环利用等。
为适应这一情况,由青科大党委书记高青提出,青科大与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政府、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联手,以青科大四方校区为核心打造的“中国橡胶谷”的计划应运而生。
这是一个更为宽广的天地,这是寻求自我发展的突破。以成立“绿色轮胎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新型橡胶团队、非石油橡塑助剂团队、轮胎工业机器人团队、橡胶节能环保团队等相继组成,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和学术成就。
“我们就是一个光着脚丫子奔日子的穷孩子。” 这是马连湘校长对青科大的形容。一路跑下去,这个穷孩子看到了一处处从未看见的风景。现在,他跑得更快了,开始建造他想象中的风景。(本报记者 汪大勇 靳晓燕 本报通讯员 吴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