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23日 星期日

    垇里的教育梦

    作者:林晓波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23日 06版)

        杨垇的垇,在版图上找不到,在心里永远抹不掉。学生们的问候短信,又把记忆扯回1982年。我刚从泸州师范毕业分配到宜宾江安的杨垇小学。从县城乘车一路摇摆到留耕镇,再走8公里石板小路,终于看到了小河边上的学校。于是,急切地走过长长的石板桥,经过沙土篮球场,爬上土坎就到了。这就是九年制的乡镇中心校?一排“垇”形的砖瓦教室。就这样简易,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700余名学生,不到20个教师。由于地势错落,教室与办公室没有檐下过道,上课要经过一个长方形的土坝子。如果遇到下雨,老师上课都得从办公室溜到教室,因为坝子早已被学生们踩得泥泞一片。老师抱着书本滑过泥泞,会是什么模样?记得有个老教师就曾摔倒在稀泥上,被人扶起来已是一身泥巴,还坚持“带彩”上课,让学生们好一阵欢呼。就在那时,我仰视那杉树上飘扬的旗帜,年轻而慌乱的心,“砰”的一下就被点燃了。从此以后,就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促使我在潮湿的土墙屋里安顿下来,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努力耕耘,不断追逐我草根一样的教育梦想,掀起了我人生的第一个小浪潮。一年后,垇里居然飞出了金凤凰!我们的学生考上了师范学校,实现了杨垇小学升中专的零的突破,改写了留耕区毕业生考不上中专的历史。社会上的各种赞誉,让我还真有点“飘”了。

        事实上,在乡村教书,并不是想象的那样风光。假如你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地奔波在县城和乡村,假如你头顶烈日背着一篓油盐柴米在乡间走上10里路,假如你上午教书下午种田地累上一年,你就能体会乡村教师的艰辛了。最难言的,还是生活。至今我还记得,与我一起分到杨垇的女同学,一看见清汤寡水的南瓜就哭,因为实在吃不下饭。所以,学校的女老师都要千方百计嫁到外面去。这样一来,垇里的男老师要解决个人问题就更难了。有的实在熬不住了,就匆忙找当地姑娘成了家,就算这样也不容易。有一个老师终于找到一个老姑娘,却有精神病史。刚结婚她就疯了。老师一回家,老婆就拿刀追着砍。可怜的老师只得晚上偷着回家,趁老婆睡了,才敢帮着种田地。第二天照样教书,他班上学生的成绩还很优秀。最让人敬佩的是,他始终不离不弃。

        父母原本就是退休的乡村教师。他们常说,我们在乡下教书一辈子,不也平安地过来了吗?当乡村老师是光荣的,一定要安心下来,快点成家立业,为我们争口气。看着父亲满脸的庄严,母亲一脸的忧虑,我还能说什么呢?特别是面对学生真诚渴望的眼光,面对家长们的热情好客与质朴希望,我又能说什么呢?

        几十年过去了,学生还没有忘记我们。最近,学生们又纷纷发来短信:尊敬的林老师,杨垇学校的公路修通了!为此,我专门驱车回杨垇一趟。小河还在,石板桥还在。不见了土墙瓦房,学校已修建一新。站在校门远远看去,三合山隐约起伏,青山绿水,如诗如画。近处,小桥流水,浪花飞扬。几十年了,谁知道垇里出了多少优秀人才?谁知道,中国一个偏远的垇里,还会有草根一样的教育梦?

        (作者单位为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