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还有下一堂太空授课,我希望……”
早上刚刚看了王亚平老师的太空授课,下午兴奋劲儿还没过,就又开始盼望着下一堂课的到来了,人大附中早培班7年级学生何雨泽向记者说出了自己对下一堂太空授课的希望:“太空是怎么培养出蔬菜的?真希望有个展示。”他的同学朱星宇也在一旁补充:“静电会产生引力,在失重情况下,还会产生引力吗?”早培班8年级学生张乃丰更想在下一堂课上看看舱外:“从太空看,地球是什么样的?”
同学们一致对太空授课中的水球实验表示赞叹。初二(11)班的刘梓荆上过课后,进一步想知道失重条件下的物态变化:“水的蒸发,在失重的情况下和地球上的有什么不一样?”他的同学杨晓宇说:“课后,我的同学对磁铁在太空中有什么样的表现很感兴趣,它们还会相互吸引吗?大家讨论了好一阵儿。”
人大附中还有一个与太空有点“特殊关系”的群体,这就是空间科学社团,成员是高一、高二的学生,他们2012年组团参加了第20届国际空间站设计大赛,经过中国区挑战赛、亚洲区半决赛的激烈角逐,他们以中国区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今年8月举行的全球总决赛的资格。这是中国选手第一次参加此项比赛,而他们是唯一一支晋级全球总决赛的中国队伍。
社团成员曾晨啸说:“航天员每天看16次日出,生物钟会乱吗?我想知道在非规律性的情况下,人会怎样调整自己的生物钟?”他的同学郭彦哲说:“我们在比赛中设计的空间站,就设想用一种通电的玻璃来控制玻璃透明和不透明,从而控制人们在太空中看日出的次数。”“我们还可以通过造风、造云、造绿地,让空间站上的人生活质量高一些。”孙汉祺补充说。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太空授课,勾起了他们对宇宙、对地球、对生命,以及他们能想到的一切的无限好奇。同样也是空间科学社团团员的朱千袤、于越、张开元、汪维垚,他们抛出了对未来太空授课的更多展望。
“除了物理,我希望还能有其他方面的演示,比如太空变异的现象。”
“低重力情况下,一些化学反应会变快,下节课是否能给我们展示一下无重力情况下,化学合成会出现什么状况?”
(本报北京6月20日电 本报记者 王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