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18日 星期二

    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印象

    木 水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18日   08 版)

        2012年4月的一天,我参观了牛津大学的博德利图书馆。参观牛津大学必不可少的是参观大学城的图书馆,这是一个由100多座图书馆组成的服务体系,包括大学的中心图书馆、各类研究性图书馆和各个学院、系、研究所自己的图书馆。博德利图书馆是牛津大学的中心图书馆,也是大学城里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参观之后,留下深刻印象。

        一是历史悠久。牛津大学藏书,可追溯到14世纪。从14世纪起,牛津大学不断收到来自主教、国王、王室成员捐赠的图书,但这些图书经常被损毁甚至遭到洗劫。博德利图书馆的历史始于1488年建成的汉弗莱图书馆,该馆及其馆藏图书后来遭到破坏。1598年,曾任牛津大学研究人员的外交家博德利向校方倡议重建该馆,并亲自主持设计,广泛搜集图书,并捐赠了个人藏书,历时4年终于建成。为了纪念博德利的突出贡献,该馆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从17世纪初起,博德利图书馆一直是英国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到上世纪60年代才被大英图书馆超过,位居第二。现在,这座1602年重建的图书馆中有一间教室,自1488年就开始使用,是牛津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教室。这所古老的建筑,也被用来拍摄《哈利·波特》电影中魔法学校的部分场景。钱钟书在牛津大学学习时,经常到博德利图书馆读书。不过,他将博德利图书馆翻译成“饱蠹楼”。他在那里边读书边记笔记,这些笔记被称为“饱蠹楼书记”。

        二是管理独特。博德利图书馆现有藏书800万册,其中很多都是古籍珍本。博德利图书馆的图书管理,从历史上流传下来一些独特的方式。比如,馆内藏书只能阅览,不能外借,对女王也不例外。比如,成为该馆读者必须宣誓,誓词大意是:不得偷拿、损毁、玷污书籍,不带火种进馆,严守馆内各项规定。而且最早是用拉丁语宣誓的。比如,阅读珍贵资料、珍贵图书时,在笔记本上做摘录,只能使用铅笔。因为历史上用鹅毛笔蘸着墨水写字,墨水很容易滴在图书上,为避免这种情况,就形成了用铅笔做摘录的规范,一直沿用至今。现在,馆内仍不准使用钢笔、圆珠笔、签字笔等。

        三是中文藏书丰富。自建馆以来,中国图书便属于该馆最早的收藏之一。早在中国明朝时就委托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购买明朝刻印的书籍,也有从中国掠夺到英国的图书。图书馆负责人介绍,该图书馆拥有中国珍贵图书、文献几万册。参观时给我们展示一件康熙四十五年(1716年)内务府用满、汉、拉丁文刊印的信函,是写给时任罗马教皇的。当时,康熙派出两位特使去罗马,但始终未回来,此信函是向教皇询问这两人的下落。其实此时两人已死亡。此信函是孤本,只有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存有。还给我们看了明万历年郑氏聚垣书舍刊印的二十四孝故事,清代年希尧著的《视学》,清代徐建寅著、1879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印制的《器象显直》。这些都是相当珍贵的图书。图书馆负责人向我们介绍,该图书馆中文部掌握了一种专门技术,即用中国古代修复图书的办法来修复中文古籍,修复出来的图书与原版书近乎一模一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