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18日 星期二

    专家学者评论·刘海峰专栏

    高考还能改变命运吗?

    刘海峰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18日   07 版)

        近几年,围绕高考出现纷繁复杂的现象。一方面,有不少学生弃考,或者录取后不去高校报到,以及选择参加“洋高考”出国读大学。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一些类似衡水二中高考百日冲刺誓师大会那样,对高考极度重视的震撼场面。

        恢复高考后相当长的时期,考上大学等于直接从农村跨进象牙塔,“知识改变命运”,既是勉励广大青少年努力学习力争上游的响亮口号,也是许多人通过高考“鲤鱼跃龙门”实现人生抱负的真实写照。一位陕北老农曾自豪地对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领导说:“俺的娃好好读书,就能考上大学。县长的娃不好好读书,就考不上大学。”这句朴实无华的话,道出了高考公平的真谛。关键在于,在高考录取率较低且毕业包分配的时代,考上大学意味着跳出农门,不仅获得城市户口,而且还获得准干部的身份,不愁毕业后没有工作。

        可是,从本世纪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在大家都有大学学历且自谋职业的情况下,一些社会资本不足的大学生就业,明显不如有较多社会关系的同学,有不少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拼爹”现象或社会阶层复制现象蔓延,导致社会阶层流动率明显下降。人们不禁追问:高考是否还能改变命运?

        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考上什么大学。现在多数省份的“本一”高校录取率,比上世纪80年代连同专科的所有高考录取率还高,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太快,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是将高等教育自我贬值。既然“大学就是大家都来学”,高等教育就不是稀缺资源,大学生到处都是,社会用人单位自然会将大学生进行区别分类。因为高考成绩高低与“本一”“本二”或专科层次的高校有着高度的匹配,每个职位又都有许多大学生来应聘,一些用人单位首先考虑录用“985工程”“211工程”大学毕业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社会永远是分层的,职业永远是分类的。即使不断扩招到所有人都能够上大学的时候,也还是有人要做白领工作,有人要从事以体力为主的劳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制约,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的规模如果明显超过了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出现供求失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高考的竞争、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未来社会地位的竞争。“文革”前,高考决定考生将来是穿草鞋还是穿皮鞋,现在的高考实际上仍然在进行社会分层的初次筛选。因为高考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不靠天不求人的高考,依旧是平民子弟为数不多的机会。因此,尽管高考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吸引人,但考上重点大学,仍是千百万家庭梦寐以求的目标,所以依旧还是有高中生喊出“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高三白活”的口号。

        现在的高考是不如过去那么能改变人的命运,但仍然是社会下层实现向上流动的主要渠道。经过比较和思考,相信大家最终还是会认识到:高考还是能改变中国人的命运。

        (作者系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