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16日 星期日

    让百姓做文化的主人

    ——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16日   04 版)

        许多初到长沙的人都很惊讶,在湘江边的风帆广场,每天都有自发性的群众演出,吹拉弹唱、歌舞健身,演者一丝不苟,观者如痴如醉。其实,不光风帆广场,湘江边、天心阁、烈士公园、社区的绿地公园,甚至郊区的空地晒谷场,到处都能见到长沙百姓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

     

        群众文化活动的高人气背后是当地政府“向群众要文化、让群众演文化、使群众享受文化”的文化建设理念。

     

    培育城市文化氛围

     

        6月的一天,长沙天心区坡子街湘江剧场内热闹非凡,一场梨园盛会正在进行。长沙市花鼓戏剧院的国家二级演员胡建忠,以一袭白色长裙亮相,正给观众表演精致的花鼓小调《洗菜心》。许多观众就着节拍,暗自低吟,完全沉醉其中。

     

        3年前,长沙市就启动了“好戏天天演”工程,每年由财政拿出300万元,为群众购买湘剧、花鼓戏等传统戏曲演出。

     

        不仅有传统戏曲表演,年轻人喜欢的电玩、K歌等活动,也都在政府的免费文化大餐之中。2009年以来,长沙市每年都要举办“百万市民进歌厅”、“唱响星城”KTV争霸赛、电玩大比拼等各种时尚文化娱乐活动。据统计,近几年,长沙市共发放各类文化娱乐消费券近20万张,惠及数百万群众。

     

    激活百姓文化细胞

     

        政府买单,百姓看戏。看得多了,老百姓心里痒痒的,纷纷想登台露两手。刘佩琪原本是一名普通的文艺爱好者,数年前在湘江边的滨江广场观看群众歌舞表演,结识了一帮歌舞爱好者。自娱自乐一段时间后,她们组成了荷花艺术团,短短几年,团员从最初的七八人发展到50多人,下设歌队、乐队、舞蹈队,粉丝之中甚至还有外国友人。

     

        城市里,组建了一支支群众艺术团体,而农村的百姓组团建队的热情也丝毫不差。在长沙县青山铺镇华天村,就有一支平均年龄45岁的“九娭毑艺术团”,这些农村劳动妇女平时种地喂猪,一闲下来就一起扭秧歌、打快板、演小品。别看她们自称“喂猪婆”,经过几年的排练,他们的节目登上了央视的舞台,团员们都成了名副其实的草根大明星。

     

        如今,长沙市登记在册的群众文艺团队有1200多支,成员近10万人,基本实现群众文艺团队村级(社区)全覆盖。

     

    激发群众文化活力

     

        文化氛围培育起来了,各种文艺团队也建立起来了,可如何使遍布城乡、松散随机的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又如何使群众文化活动变“要我演”为“我要演”?在实践中,长沙市逐渐摸索出“千团汇演”、“竞赛评比”等一系列办法和机制,以激发群众的文化活力。

     

        比如,为大力扶持群文团队,从2007年开始,长沙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拿出数百万元,开展“百团评选”、“百团展演”活动,优秀的文艺团队一次最多可获得奖金10万元,群众文艺团队的受奖面之宽、奖金之多前所未有。

     

        再比如,长沙市规定所有区县都必须根据区域特色,为辖区内的群众文艺团体搭建展示才艺的长期平台。芙蓉区有“牵手芙蓉”、天心区有“欢乐天心”、岳麓区有“走进新岳麓”、开福区有“湘江韵律”……实现了一区一特色、一县一品牌。

     

        如今的长沙,一系列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一场场“百品”、“百星”比赛风起云涌,犹如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把星城长沙舞动得风生水起、活色生香。(本报记者 韩业庭 唐湘岳)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