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记者手记

    用光明视角书写科学大家人格魅力

    ——“知识人·中国梦”的一次采访经历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15日   09 版)

        近拜访师老,缘于《光明日报》今年4月推出的“知识人·中国梦”专栏。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师昌绪的人生经历浓缩了一代“科学强国梦”的先行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至今仍对广大青年学子乃至全国人民有着重要引导意义。报社决定将师昌绪的“中国梦”作为栏目开篇。

        “师老最近身体不大好,一直在医院就医,出院时间未定,不便安排采访。以师老做开篇人物,恐很难保证顺利出版。请您考虑。”师老秘书郝红全遗憾地表示。

        “这样吧,我先根据近年对师老的访谈草拟一稿,并参考师老2011年10月在人民大会堂作的报告《试谈做人、做事、做学问》。您看能否征得师老同意后刊发?”考虑到逼近的截稿日期,我自认想出了一条“万全之策”。

        文稿被送到师老病床前,却左等右等没有回音。直到截稿临近,我才被告知:“师老认为文稿还不能刊发,他打算亲自动笔重写后半部分。”事发突然,我再也坐不住了,决定次日前往探望,为师老的“口述历史”作记录。

        “稿子我已经改了这么多,后面还是达不到刊发要求,可以说是‘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看不行’。而且,有些事,我没有跟别人说起,你自然不知道了。”一见面,师老半认真半打趣地对我说。大病初愈,师老又清瘦不少,但思维敏捷,谈吐自如,只是听力上需助听器帮助。

        师老递过来几页修改得密密麻麻的草稿。此刻,我心里五味杂陈,心疼、内疚、意外、感动……原稿中,我将师老的“科学强国梦”简单归纳为四个历史阶段,即“始自于幼年的家国离乱”“发酵于对故土的牵挂”“实现于为新中国研制高温合金”“继续于30年退而不休的生活”。而在修改时,师老将内容扩充为六部分,使他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多个前沿性、战略性领域奔走、呼吁和组织论证工作的内容更加突出,包括建议启动高强度碳纤维项目,加速研制大推力航空发动机和支线飞机,增加“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和“建立我国新材料体系”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文中还提到了不少当年与他一起共事的老领导、老朋友。

        按原定方案,文章应在4月16日见报。为了给师老充分的时间,报社编委会果断决定将专栏刊发时间顺延,以表达对师老的敬重。4月19日,“知识人·中国梦”正式推出,作为“开栏之作”,师老的《献身科学 让祖国强大起来》在头版头条刊发,同时刊出了师老的草稿手迹照片和故事插图。

        “我的特点是:平等待人,随遇而安,善于吸收别人意见,能充分发挥别人的作用。虽然不聪明,但很勤奋,95岁仍坚持工作8小时……95岁的年龄,还没糊涂,但从体力看确实有些自不量力。”师老在文中这样描述自己。身为两院院士并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老在专业领域的贡献已得到国家和人民认可。也许,他之所以强调自己身为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却做了这么多“行外事”,是想唤起更多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希望他们能走出专业条框的限制,站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勇于担当重任,为“科学强国梦”续写新的篇章。

        “师昌绪院士是我校杰出校友,他的动人事迹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爱国追梦的崇高理想、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和勇攀科学高峰的不懈追求。他是助推中国梦早日实现的先行者,更是全校师生员工学习的榜样和楷模。”看到师老的文章,河南理工大学师生深受鼓舞。

        这次采访经历,我不仅再次感受到了师老身为科学大家的人格魅力,也深深体会到了光明日报尊重知识分子的文化品格。作为光明人,我愿将师老与光明日报之间的这段佳话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体悟。(本报记者 张 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