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19日起,本报发挥自身广泛联系知识界优势,策划推出“知识人·中国梦”特色专栏,勾勒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中国梦蓝图。栏目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讲述各行各业知识分子奋发有为的梦想故事,展现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理想的家国情怀。到目前为止,专栏已刊发《献身科学 让祖国强大起来》《静心读书 不负学子担当》《让中华文明五千年得到世界认同》等多篇稿件,受到各界好评。
实现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美好夙愿,是广大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历史如实显示:知识分子既是人类发展的真实“发言人”,也是发展理论的热心“筑梦人”。回望中国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知识分子就一直是中国发展的理论热心“筑梦者”和忠实“发言人”。
《光明日报》从2013年4月19日起,辟出重点版面,推出“知识人·中国梦”专栏,采取第一人称讲述的方式,生动展现了一个个不同行业的知识分子的筑梦情怀与追梦之旅。我理解,这是为记录知识人为实现中国梦勇于担当的历史事实,也是在阐述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知识的力量的深刻道理,更是要激发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争做“筑梦者”的报国热情。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美丽中国有着深刻而广泛的理论内涵,有着系统而多维的实践指向,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社科领域专家学者尽心竭智,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深刻阐释,从实践层面指出问题和提出对策。
专栏5月8日刊发的《以生态文明理论支撑美丽中国》一文,将一个献身“美丽中国梦”的理论研究者的代表形象生动展现在我们面前。作为同行,读后让我感悟良多,其中之一是:学者应追求“思言行”三者合一的理论境界。
首先,作为学者,应树立问题意识,充满为现实解决问题的理论情怀。问题即课题,一旦发现问题选定课题之后,就应“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做一个执着的理论研究者。刘湘溶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起研究生态问题,20多年来一直耕耘在这片学术园地,从生态伦理学到生态意识论再到生态文明论,一步一步推进着自己的研究,让理论成果进入上级决策,进入党的文献,为“美丽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其次,作为学者,应树立传播意识,不能将自己的理论束之高阁,而是要为自己的理论鼓与呼,用自己的理论说服人、武装人、造福人,做一个热情的理论传播者。刘湘溶教授即是如此。他既是生态文明的研究者,也是生态文明的传播者。他通过承担课程教学和专题讲座,希望自己的学生都具有生态文明素养,期待他们在今后的教师岗位上释放类似微博的“指数传播效应”,实现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
第三,作为学者,应树立实践意识,不能只为谋取功利而做学术,而是要将自身研究融入自身生命,谨防人格分裂,做一个自觉的理论践行者。刘湘溶教授不仅以各种形式宣传研究成果,促成他人行为和社会实践的改变,同时特别注意身体力行。在校庆70周年,有校友愿意出资几十万搞焰火晚会,考虑到环境污染,刘湘溶教授作为校长没有同意。担任校长以来,他一直重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可谓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模范践行者。
学者一旦对自己研究的理论做到了思之深、言之切、行之坚,自身言行与理论研究也就融为了一体,但凡做到这一点,理论研究没有不成功的。刘湘溶教授的成功盖源于此!
诚望光明日报能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知识分子筑梦故事,既为知识分子提供学习标杆,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
(作者为湖南省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