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14日 星期五

    光明艺点

    当香港遇上巴塞尔

    张玉梅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14日   12 版)
    巴塞尔艺术展现场

        “艺术界已经变得十分国际化,不能再期望人人都到巴塞尔来。于是,我们看中了香港。”朝曦灿烂。站在香港会展中心临海窗前,巴塞尔艺术展总监马克·斯普莱葛雷看着大厅通道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双眼闪着兴奋。

        5月22日至26日,首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吸引了60000多来宾入场,组委会发布初步报告显示,每日均有百万美元以上的作品成交。艺术展亚洲总监伦弗鲁在展会还未结束时就对记者说,仅从艺术品交易情况看,这届展览就很成功。

        两年前巴塞尔收购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如果说去年的展览还留有嫁接的痕迹,今年则散发着巴塞尔独特的气息,但展厅内又随处可以感受到香港的韵味。展厅布局上,主办方一改过去在一层汇聚国际知名画廊,三层安排新兴、创意画廊的做法,兼顾地域、门类和知名度,将展区划分为画廊荟萃、亚洲视野、艺术探新及艺聚空间四个部分。

        这是成熟而务实的做法,既能够突出巴塞尔的品质、风格,并充分展示巴塞尔价值最核心的国际知名合作画廊,又实现了品位和地域的转换,舒适有度地推出亚洲展群和艺术作品,做到区隔清晰,各有侧重,又相互提携。在布展创意上,新增的“艺聚空间”,展示雕塑作品和参与互动的装置艺术作品,以此增强巴塞尔和以东方来宾为主的亲近感。

        巴塞尔艺术展久负盛名。每年初夏,画廊春季高潮稍过,全世界艺术界、收藏界的重要人物和画商都如约来到那座位于瑞士、法国和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小城。多年的成功经营,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艺术博览会之一,被誉为“世界艺博会之冠”,并以其悠久历史和巨大交易额而被视为全球艺术市场的“晴雨表”。

        西方的巴塞尔,东方的香港,当他们在新世纪之初相遇,这不是一次邂逅,它折射的是文化交融、艺术潮流和市场走向的强大驱动力。

        亚洲的繁荣是当下不争的艺术走向,不仅反映在艺术品交易的活跃,也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勃兴。此次展览有超过五成的参展艺廊来自亚洲和亚太地区,其中有部分大家熟知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画廊。艺术展的成功少不了买家的踊跃。巴塞尔显然踩对了位置,距离的切近、交易环境的优越、作品品质的保证,使有实力的亚洲买家入场,精于商业运行的巴塞尔初尝甜味。

        香港也是赢家。展会名称的稍作改换,还是艺术展,还是香港,便引来众多国际知名画廊和实力买家,对普通香港市民来说也是艺术盛宴。当来宾穿行在David Zwirner Gallery (纽约、伦敦)、Van de Weghe Fine Art (纽约)、Paul Kasmin Gallery(纽约)、佩斯画廊(北京、纽约、伦敦)、Spruth Magers (柏林、伦敦)这样的画廊之间,艺术展在香港这个地界延展了历史、提升了品位,显示出超越以往的格调。

        今年首展透出的意韵,显示巴塞尔在香港初步的成功,最起码破除了以往东西方交汇的展览不洋不土的尴尬处境。看来巴塞尔是清醒的,香港也愿意放手,令展会的整个基调和布局,尤其在参展商和作品的遴选上坚守了欧洲人严谨、规范的教条。如人们所见,香港会展中心并未成为一个低门槛超市,也没有充斥中国符号,在当代艺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如岳敏君、刘小东、张晓刚、曾梵志,并没有如展前人们想象的那样成为亚洲视野的主角。一些实力派的新兴艺术创作家被别具慧眼的展商推出,显示出少有而可贵的专业气息。

        当香港遇上巴塞尔并碰撞出艺术的火花,那么中国的大艺术都市如上海、北京、广州,并不缺乏国际范儿的艺术展、艺博会,可为什么这么多频频亮相的艺术展却没有哪一个成长为真正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呢?相对于拥有几十年历史的巴塞尔艺术展,我们的艺术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吸引高质量的参展商及增加展览的学术含量,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