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13日 星期四

    信息与动态

    “旱暵水溢:世界历史上的河流、洪涝与旱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13日   11 版)

        2013年5月23日至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德国慕尼黑大学蕾切尔·卡森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旱暵水溢:世界历史上的河流、洪涝与旱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奥地利、墨西哥、哈萨克斯坦、津巴布韦等国家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高度赞誉当代国内外生态史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指出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关注,不仅要建立在多种文化、族群之间彼此尊重、相互依存的基础之上,还应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界及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有善待自然,才能惠及人类自身。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唐纳德·沃斯特教授为大会作了题为“脆弱时代”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世界各地的环境问题已经向人类发出警示,我们的时代正是一个充斥着脆弱感的时代,只有力图改变人类追求满足的方式,才是世界各国回避冲突、应对灾难的最佳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历史学家应扮演重要角色。

        与会学者围绕“历史上的黄河”、“遍布全球的干旱”、“应对干旱”、“旱涝灾害及其防治”、“洪水灾害——冲击与影响”、“管理河流——控制洪水”、“中世纪以来的风险与洪水”、“太多或太少——全球环境挑战与危机”这八个专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热烈讨论。涉及的问题有黄河的沙化与地域性社会影响、大历史视角下黄河灾害数据的新评价、清至民国时期黄河泛滥、河道变迁和耕地体系的技术策略、黄河水灾的地方性经验,巴西东北部、澳大利亚、津巴布韦东南部低地、中国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干旱问题,人类技术力量的介入与其对河流水文景观的污染、洪灾中的灾难记忆,大坝、水库等水利设施建设对河流控制的成败经验与其过程中的政治、社会影响,等等。此外,学者们还就灾害定义,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灾害利与弊的评判,宗教、技术、人口、种族、性别与灾害等问题提出了不少颇具新意的看法与见解。会上,蕾切尔·卡森中心主任克里斯多夫·毛赫先生被正式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 (王瓒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