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13日 星期四

    山西:激活文化创新活力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13日   09 版)

        聚气、聚势、聚才、聚财……连日来,首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会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展,省内1000余家文化企业以新、奇、特的拿手好戏,捧出晋地有史以来最全、最多、最具色彩的文化大餐。

     

        “这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晋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佛教与边塞文化已从资源向产业延伸。”山西省委宣传部改革与产业办主任胡彦威说。

     

    民俗变成“摇钱树”

     

        《喜鹊登梅》《鸳鸯戏水》《凤凰展翅》……走进孝义市贾家庄民俗文化展览馆,只见几名妇女埋头桌前,手中银剪舞动,红纸翻飞,不一会儿工夫,一幅幅活灵活现、寓意新颖的剪纸作品便诞生了。在皮影戏展演间,各种皮影成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游客兴趣盎然地欣赏着,谈论着。来自山东的张女士拿起“猪八戒背媳妇儿”的皮影操作起来,兴奋地说:“亲手操作皮影,真是美妙无穷!”

     

        皮影、木偶、碗碗腔,这是孝义的民俗“文化三绝”。记者在孝义完形影视基地看到,一排排造型生动夸张的木偶,在师傅的操纵下惟妙惟肖,妙趣横生。导演游正伟告诉记者:“我们将民俗文化与经济、科技、影视、旅游融合一起,建成了世界级的皮影木偶影视剧生产中心,聚集起全国一流的摄影师、灯光师、美工、木偶制作师、服装师等人才队伍,在这里拍摄的260集木偶电视剧《不亦乐乎》,在国际上屡获大奖,经济效益很可观。”

     

        孝义市委新闻办主任李发维说:“改革构建起的‘社会化管理、项目化经费投入、团队化自治服务’的新体制,整合了社会优势资源,催生了木偶、皮影、面塑、剪纸、刺绣、农家女千层底布鞋等一大批文化产品。下一步,我们正按照大集团、大项目、大基地的思路,建设湿地与孝亲、晋商驿道、婚俗、汾州核桃养生等有规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

     

    山沟飞动“创意魂”

     

        一队队身着灰色军装的“八路军”正在向山里“集结”,赶着马车的,三三两两疾步快跑的,路上满是“当兵的”。李峪村党支部书记王竹红说:“抗战时的太行山武乡,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都有子弟兵,现有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百团大战指挥部砖壁旧址等革命遗址28处。挖掘红色宝藏,‘火’了红色旅游。”

     

        在八路军文化园,记者和游客们一起,一会儿变成了支前的乡亲,呐喊着冲向‘火线’;一会儿加入到了欢庆胜利的队伍,挥舞彩绸,笑声喧天。感受完情景剧,再体验一下当年支前的磨面碾米,到“抗日学堂”里唱一段武乡鼓书。来自北京的李先生说:“在这里‘当一天八路军、吃一餐小米饭、唱一首抗战歌、打一回游击战’,意味深长,创意真好!”

     

        夜幕降临,依山傍水坐下,眼前是湖面、远山、宝塔、窑洞等自然景观组合而成的舞台,气势恢弘的实景剧《太行山》正在上演。在当代科技的处理下,场上炮火连天,硝烟滚滚,700多位群众演员激情演绎着血染山河、百团大战等场景。时值端午节,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熙熙攘攘,连附近的饮食和住宿都十分紧张。武乡县委的同志说:“去年这里共接待游客221万人次,综合收入17.98亿元。”

     

    沃土长出“参天树”

     

        晋剧“打金枝”、二人台“走西口”、北路梆子“血手印”、武乡秧歌“咱们农民真高兴”、上党梆子“小二黑结婚”……6月10日,“好声腔”主题晚会在山西演艺中心演出,好戏连台,高潮迭起,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山西省社科院专家贾克勤说:“文化体制改革激发起创作热情,《立秋》《一把酸枣》《走西口》《傅山进京》《解放》《大红灯笼》6大精品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项目。”

     

        走进山西省话剧院,人们议论的焦点是改革。这里创作的话剧《立秋》,在国内外演出,好评如潮,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谈及此,院长贾茂盛深有感触地说,改革前,话剧院外债内债多、人员结构老化、工资福利低、排练和办公条件差,处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境地。2002年,院里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精简撤并,改革用人制度,打破论资排辈,公平竞争上岗;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多劳多得;走出去,请进来,聚集人才,许多矛盾和问题迎刃而解。”

     

        在偏远的山庄窝铺,在矿山坑口,在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只要是羊能上去的地方,人就要上去;只要人能上得去,剧团的戏就要上去……人们如此评论嫦娥剧团。记者了解到,改制后民营的嫦娥艺术团,90%的台口放在农村,演员们在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上演出,吃风咽沙,迎雪吞冰,每年下乡演出500多场。为了让基层群众欣赏到喜闻乐见的好戏,近来连续创排《龙兴晋阳》、“梅花版”《打金枝》、《大红灯笼》等晋剧精品大戏,深受百姓喜爱。团长胡嫦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要将观众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摸准市场脉搏。过去是躺在政府的怀抱中,皇帝女儿不愁嫁,现在就要主动寻找市场,积极开拓市场,让艺术惠及大众。”(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