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12日 星期三

    四海共度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12日   03 版)

        【日本】

    鲤幡飘扬

     

        五月初,记者与几位朋友相约至距东京不远的“昭和森林公园”郊游。刚入大门,晴空碧草之间密密麻麻排列着的“鲤鱼幡”便闯入眼帘。

     

        每年的5月5日是日本法定的“儿童节”,同时也被称作“男孩节”。按照日本习俗,这一天有男孩的家庭会挂出鲤鱼形状的旗子,除了象征父母的两条之外,有几个男孩就挂几条,从“鲤鱼幡”的数量就可以知道这户人家有多少男孩。晴朗的日子,“鲤鱼幡”迎风飘扬,象征着孩子们能够如鲤鱼般健康茁壮地成长。

     

        虽然自1948年起“男孩节”被定在公历5月5日,但明治维新前“男孩节”定在农历5月5日,与中国端午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江户时代,“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从中国传入日本,自那时起五颜六色的“鲤鱼幡”便成为了日式端午节的一道独特风景。

     

        端午习俗传入日本的具体时间已难考证。不过,大致从平安时代起,采菖蒲、吃粽子、熏艾叶、喝菖蒲酒等习俗就已经在日本流行开来。其后,由于“菖蒲”与“尚武”在日语中发音相同,端午节逐渐成为了武士阶层十分重视的节日。进入镰仓时代后,武士们开始在端午节这一天在家门口摆放盔甲、刀剑等用品,成为了今天日本人过“男孩节”时在家里摆放武士人偶和盔甲模型的雏形。

     

        在东京银座标志性建筑“三越”百货店,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武士人偶和盔甲模型。店员告诉记者,在家里摆放这些物品,在于寓意家里的男孩子将来能成为像古代武士一般坚强勇敢的男子汉。

     

        随着时代的变迁,“端午节”这一源自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日本已演变成为了父母与孩子每年都企盼的“黄金周”。平时难得空闲的父母与孩子们在“鲤鱼幡”下共享天伦、其乐融融,恐怕是古老端午节带给现代日本的极大“恩惠”。(本报驻东京记者 谢宗睿)

     

        【韩国】

    江陵祭神

     

        又临端午,端午又称“端阳”,“五月节”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的邻国韩国,也将度过别具特色的端午。首尔街头,身着传统服饰的妇女多了起来,江陵地区祭神活动也准备已毕,人们都在等待着盛大的祭神活动。

     

        与中国端午习俗略有不同,在韩国,端午节这天人们并不插艾蒿、吃粽子、饮雄黄、赛龙舟……而是按照自身传统习俗,吃散发艾草香味的“艾子糕”、喝菖蒲水以求吉利。女人们则要用菖蒲水洗头,相传这样可以使头发富有光泽、不脱落。朋友之间要互赠扇子,希望彼此可以不受酷暑之苦。

     

        在所有习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端午在韩国被认为是“神的日子”,人们要举行祭祀活动,祈求五谷丰登、健康安宁。特别是在过去农耕时代,每逢端午,人们都要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参加各种祭祀活动,节日气氛十分浓厚。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地方已简化或不再进行祭祀活动,但江陵地区还完整地保存着祭祀习俗。

     

        韩国江陵端午祭与其说是一个节日,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庆典。所有的祭祀活动都围绕端午节伸展开来,从请神到送神,历时近一个月,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假面舞、农乐舞、传统乐器表演、烟火游戏、投壶、荡秋千、射箭、摔跤、拔河等民众喜爱的项目。人们用这样一种方式,感受自己民族的文化和魅力,也让外国游人能够近距离地体验韩国传统。而韩国官方也对活动进行精心策划,以专题网站、指南手册、电视广告等方式进行大量宣传,使民众能够更好地了解端午、了解“江陵端午祭”,方便地查阅各项活动的时间及内容,吸引人们踊跃参加。(本报驻首尔通讯员 崔 健)

     

        【德国】

    百舸争流

     

        “千古楚魂万里祭,汨罗江水入美茵”。

     

        华人媒体用这样一句诗来形容在法兰克福美茵河举行的端午龙舟比赛。自第一次现代龙舟赛1976年在香港举行后,这一活动经过美国、新西兰和加拿大传到了欧洲。1989年德国在汉堡举行了第一次龙舟比赛,随后这项运动风行全国。1991年后,德国龙舟比赛改在金融中心法兰克福举行,并逐渐成为融东方文化和体育竞技于一体的赛事。

     

        伫立美茵河畔,去年龙舟赛热火场面犹在眼前。

     

        2012年,正值中德建交40周年,端午龙舟比赛达到高潮。在被法兰克福人称之为母亲河的美茵河南北两岸,人山人海,彩旗飘扬,乐声震天。82支参赛队伍在7个项目类别中角逐冠军。参赛选手们有欧洲人、非洲人和亚洲人,多数选手穿着奇装异服,更有些黑人选手头扎布巾,打扮得像中国当年的义和团员——在他们的眼中,这就是中国文化。

     

        在节奏铿锵有力的中国“将军令”音乐下,击鼓的女士指挥着节拍,划船的汉子双手执桨竭力拼搏。随着竞争的激烈,鼓槌落点的力度愈加有力而急速,令划桨者个个挥汗如雨,两岸的观众一片欢呼,将参赛者与观众的情绪不断推向高潮。赛手们更带劲儿了,竞争更来了情绪,个个都有不冲到最前不罢休的气势。两千余年前汨罗江上百舸争流的场面,在德国的美茵河上再次重现。

     

        法兰克福的“龙舟节”活动没有固定的举办周期,有时是一年有时是两年一次。然而德国是一个乐于吸收和消化世界文化的民族,对于来自东方的、集文化与体育为一体的端午龙舟赛事,他们的热情一点不亚于中国人。

     

        不久后,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会再现美茵河畔。(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 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