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无数目光聚焦大漠之中空旷的酒泉卫星发射场。
天空蔚蓝,云朵只是缀在其间的淡淡薄雾,阳光格外炽热刺眼。这是发射场地近期最好的天气。
天地相接之间,蓝色的发射塔环抱着乳白色的火箭巍然耸立。
与此前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飞船试验性飞行不同,整装待发的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将为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提供人员和物资运输服务。
“30分钟准备!”发射塔架的回转平台全部打开,乳白色的船箭塔组合完全呈现在人们眼前,它在霞光的照耀下瞬时惊艳。现场观看的人群中不由发出一片惊叹之声。
距离发射塔架1500米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测发大厅内,各系统参试人员紧张地进行着各项操作。只见发射场系统总指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平静地注视着大屏幕上的实时工作状态。他坚守大漠发射场41年,曾亲手放飞过数十次飞船、卫星、火箭,他对本次发射一如既往地自信:“从‘神一’到‘神十’,我们始终有信心!”
“运载火箭准备好!”“飞船准备好!”“航天员准备好!”一声声报告传到指控中心,发射架上的工作人员全部撤离。约70米高的船箭塔组合体宛如勇士在天地间挺立,准备出征。
“5分钟准备!”望着即将发射的箭体,大家知道,3位航天员就在飞船之内,只待升空。
在3名航天员即将开始的为期15天的太空遨游中,是这样分工的:49岁的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同时负责手控交会对接操作;47岁的张晓光担任指令长助手,负责配合指令长完成飞船驾驶、手控交会对接、飞船撤离等任务,并担任太空授课活动的摄像师;33岁的女航天员王亚平负责飞行器状态监视、空间实验、设备操控、乘组生活照料,并担任太空授课主讲人。
这次飞行后,第二次出征的聂海胜将成为中国飞得最远、在太空生活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等待了15年的张晓光,一次次参加选拔,一次次抱憾落选,一次次为战友祝福、壮行,一次次把自己关进办公室默默沉思。他说:“如果说成功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挫折也是。”
作为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80后”女航天员王亚平,即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她一直都很淡定:“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也是学生。我也期待着能够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
“1分钟准备!”零号指挥员的声音在发射场上空响起。
火箭控制自动转电,控制、遥测、外安、故检、利用脱插脱落,摆杆摆开,导流槽喷水……
发射进入最后倒计时。气氛陡然紧张,场坪上的骆驼草也仿佛停止摇曳。远处的媒体和观看人群都安静下来,带着太阳镜的人们,此时纷纷摘下眼镜,想要把这历史时刻看得再清楚些。人们都屏住了呼吸。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
17:38分,火箭喷吐着烈焰,拔地而起。现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大地震颤,人们的身体也在震颤,席卷而来的气流掀起了人们的头发。黄色的烟雾包裹着红色的火焰,托举着火箭稳稳升空,越飞越高。
现场欢呼声渐起。望着刺入太空的火箭,想着我们的三位航天员就在其中,如此强烈的震感,不知他们感觉可好?现场的人们高呼起他们的名字: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全国人民期待你们凯旋!
12秒后,火箭转弯。
120秒,逃逸塔分离。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如果万一发生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逃逸塔承担着确保航天员瞬间逃生,安全返回的任务。逃逸塔分离意味着火箭发射度过了危险程度最高的前两分钟。
155秒,助推器分离。助推器是用于火箭发射时,使其迅速飞离发射器,并加速达到预定飞行速度的火箭发动机。
160秒,一二级分离。在一子级发动机关机后,二子级发动机主动点火,连接两级的爆炸螺栓引爆解锁,一子级就被二子级发动机喷出的高速燃气流推离,一子级和二子级分离。
211秒,整流罩分离。整流罩可以保护卫星免受来自大气层的各种干扰。
585秒,船箭分离。飞船和运载火箭结合的部位使用的是爆炸螺栓,当火箭飞行到预定高度时,爆炸螺栓按照程序启动,推动飞船离开火箭,同时也将火箭残体推动到距离飞船较远的安全距离上。
600秒后,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东风指挥中心指显大厅内,只见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迈步上台,朗声宣布: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神舟十号飞船完美飞向太空,带着又一个航天梦,带着中国人的中国梦。
(本报酒泉6月11日电 本报记者 尚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