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职业教育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高职院校要学会“两条腿走路”,在强化职前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应该主动承担起职后教育的社会责任,促进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主要培养现代产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和政府提出的战略任务。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国家非常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统筹学校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促进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全面衔接。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当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主体,对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通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强化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大功能,加强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有利于高职教育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过程,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机融合、互动演进,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为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尤其要把开展职后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通过向社会开放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参与推进开放大学建设,与企业共建继续教育联盟,参与社区教育等方式,努力为以劳动者职业发展为目标的职业继续教育提供条件,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岗位不断涌现,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高职专业办学涉及教师、课程、实训基地等诸多条件,一些对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需要一个较长的建设周期,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因而高职毕业生很难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就业。近几年,许多企业都抱怨招不到合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资料显示,全国高技能人才约3000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5%左右。为此,在新的社会需求下,高职院校要增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力,把产业发展的需求要素融入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育过程。一方面,要对传统专业进行升级改造,按照企业生产工作过程和学生职后发展需求来架构专业课程,系统设计职前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共建职前职后互为支撑、互为加强的实训平台,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技能专家双向交流机制,校企协同培养,切实提高职前教育的教学有效性和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把职前教育的资源延伸到职后教育,面向企业及其员工的特殊情况,开发系统的培训包,打造可供企业员工分层分类选择的“菜单式”培训项目,分阶段对企业员工开展各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在职人员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较好的人才支撑。
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技术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既要适应当前的职业需求又具备职业发展的空间,既要适应当前生产力的技术技能水平也要具备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的能力。高职教育要服务技术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就既要为职前教育的在校学生创造更多“人生出彩”的发展平台,也要为社会人员提供多样多层的职后教育选择机会,通过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助推实现技能立身的“成才梦”。高职教育是各行各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理想选择,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施终身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但由于办学的客观条件所限和主观认识偏差,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主要还是着重于在校学生的培养,即技能人才的职前培养,对社会各类人员的职后培养培训还不是很重视,有条件的做些培训,没有把职后的培养培训当作学校应该承担的职责。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且将越来越有赖于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强大支撑,高职院校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强化终身教育理念,发挥高职教育的整体功能,在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职责。重点是做好外部对接和内部衔接,拓展社会教育的渠道,积极搭建职后培训的公共服务平台,主动承担起社会各类人员的职后培养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中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2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但是,高职院校在快速扩张并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已逐步面临生源的危机。2012年,山东、广东、河南、河北等省均出现了招生难现象。最严重的是山东省,在最后一个批次投档中,共有约5万个招生计划落空。生源减少,竞争加剧,部分高职院校面临生存危机。在这种背景下,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有助于为高职院校拓展新的办学空间,达到办学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在办学形式上,高职院校要促进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通过校企联合招生广泛开展成人职业教育,通过打造培训品牌吸引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人群参与在职培训,通过建立资格认证体系开展技能鉴定等等。在办学内涵上,高职院校要以社会满意、企业满意的更高标准,着力培育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实施差异化竞争、品牌化发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实现自身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当然,实现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循着更为开放的办学路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办学水平;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不断完善职业资格准入、用工、薪酬等制度,为职后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唯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
(作者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