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主要说四个话题,第一个话题“修行四知”,即知进知退,知存知亡,而不能是只知进不知退,只知存不知亡。我们在人生辉煌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不辉煌的时候,不能只知进不知退,只知存不知亡,缺乏敬畏心。做人为官一定要有敬畏心,我们培养孩子的时候也要培养孩子的敬畏心,这是曾国藩的“修行四知”。
第二个话题,“修敬四德”。“敬”在曾国藩的思想体系中有四敬之德,即“敬神”、“敬刑”、“敬民”、“敬位”。关于“敬神”,曾国藩有一个说法,他说打仗是七分天意,三分人力,这是他的观点,一切由天定。“敬刑”,作为一个官员,对刑罚的敬畏,是必须的。“敬民”对百姓的敬畏也是必须的。“敬位”,是指做官的要对自己的位置有所敬畏,对自己的权力有所敬畏。
敬神、敬刑、敬民、敬位,这四敬是《尚书》的一个系统思想,在曾国藩的思想系统中,以及他所有的书信,包括他的文章中,都可以体现出来,他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人,修人以孝,修孝以敬。”敬者,德之聚也。我们在做人的时候学会恭敬心,学会有礼貌,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这就是“敬者,德之聚也”。然后“敬义立而德不孤”,敬或道义确立了,德就不孤单,不孤独了。道德仁义不孤,品德也就不孤了,那么朋友也就多了。
第三个话题,“修身四端”。我们看原文:
是日细思古人功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余老矣,亦尚思少至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
从曾国藩的笔记、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关于敬畏心理的论述。他说,今天,我们再想仿效学习古人,功效尤其显著的有慎独、主敬、求仁、思诚四个方面。
曾国藩这个人有很多的事例,大家可以去看书,包括他对待权力,能进能退,他能把很多权力让出去,甚至于他所创立的湘军。把太平军打败后,在最后攻打安庆的前夕,他已经把解散湘军的方案都准备好了。包括他的弟弟在仗打完后拖了很多东西回家去,并且大兴土木,大盖楼堂馆所,曾国藩去信坚决制止。我们从他的书信中间,或者说从他一系列言行事迹中,可以看到他的一系列的优秀品质。他的修身有四端,“慎独则心泰”,慎独就是谨慎地独处,在他人见不到的地方要谨慎独处。“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我追求仁者的品德,追求仁德,那么别人就喜欢你。他对慎独的解释,妙不可言。人生有三大欲望是最难控制的,贪名的欲望,贪利的欲望,贪情的欲望,名、利、情这三大欲望是最难控制的。不忽略细微,从细微处做起,做事须循天理,说话要顺人心。依照天理做事,凭良心做事,内心不愧疚,所以心里泰然。他把“主敬”当作锻炼身体,“主敬”可以使身体强壮,当然身强这两个字,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是修身。我们在学了曾国藩的敬畏之心之后,同时要记住这四句话:“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思诚则神钦。”
第四个话题,“修养四要”:敬、诚、忠、恕。曾国藩认为,敬字当头就会谦虚而不放荡,真心待人就不会被私心遮蔽。一般来说接人待物,见到别人不对的地方,若能设身处地的替对方想一想,就能心平气和。所以忠是达到仁之境界的核心。
他的这个思想是从孔子的学说中衍生出来的。孔子有很多弟子,有一个弟子叫冉雍,他有一天问孔子,什么叫仁爱?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出门如见大宾”是讲敬人,“使民如承大祭”是讲敬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讲恕道,“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是讲忠。
朋友相互之间也要学会多为他人着想,小事不能给他人添麻烦,这都叫“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工作单位不埋怨,在家庭中也不埋怨。人生,怨、恨、恼、怒、烦是五毒,怨恨是最不好的,人生不要有怨恨心。所以敬畏心有了以后,其他很多毛病都容易改正。所以我在这里与各位共同分享的是,曾国藩的学问可以称作是敬学,曾国藩为政的思想是敬畏的思想。曾国藩的为人为政自始至终贯穿一个敬字。我们在读曾国藩的时候始终是体会恭敬、敬畏之心。敬神、敬刑、敬民、敬位,对天下保持一种敬畏心。
修行四知、修敬四德、修身四端、修养四要,始终贯穿着一个“敬”字,这就是曾国藩执政为官的敬畏心理,也是我们今天要向曾国藩学习的重要内容。
(安德义:语言学专家,儒学专家,《德义堂国学》总编、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副会长,著有《逆序类聚古汉语辞典》《论语解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