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06日 星期四

    热点图书访谈

    走近冯友兰

    作者:赵金刚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06日 14版)
    资料图片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95年的生命历程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几乎同步,尤其是他的个人生命经历,可以说体现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命运。宗璞主编的这本《走近冯友兰》,带领读者走近冯友兰,了解冯友兰,有着独特的意义。

        宗璞是冯友兰的女儿,在冯先生晚年一直陪伴着他,是很多事件的第一见证人。宗璞极少主编书,在读到一些好文章后,她深受感动,热切地希望这些文章能有更多人读到,这才有了这本书。这或许会赋予这本小书一种“权威性”。

        书中文章的作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冯友兰的弟子,他们长期跟随冯先生,聆听教诲,在治学方法与态度上都继承了冯先生的衣钵。他们所写的文章,特别是介绍冯先生学术的文章,可以说是“入乎其内,故有生气”。例如本书收录的陈来的三篇文章,尤其是《一论冯友兰》和《再论冯友兰》,从整体上介绍了冯友兰学术著作的内容和他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对其学术贡献做了细致而深刻的概括。陈来认为:“中国古人有‘三不朽’之说,最上为‘立德’;其次为‘立功’;再次为‘立言’。冯友兰为旧邦新命而立言,这位爱国哲学家所立言的著述及其精神,是永远不朽的。”陈来对冯友兰的这一评价是带着感情的,同样也是公允的,因为这一评价是建立在深刻的了解和研究之上的。

        另一类是长期从事冯友兰研究的学者,他们多年来致力于挖掘冯友兰的各种资料,力图从多视角评价冯友兰,其研究似乎带着某种“距离”,但这种距离又可以打开更多的解释空间,他们的文章可以说是“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例如,本书选取了翟志成的文章。翟志成上世纪80年代就采访过冯友兰,之后长期从事对冯友兰的研究,可以说代表了大陆之外审视冯友兰的一种视角。与很多不了解冯友兰经历就下结论的一些港台学者不同,翟志成对于冯友兰有同情之了解,而此同情之了解则建立在深入全面的了解事实、著作、生活、学术历程等之上。他深刻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两部书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认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之所以能够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主要是因为冯能以“释古”的态度,对中国文化进行“同情之了解”,而不仅仅是对古代材料进行考证,还能够勾画材料中“实质的哲学”背后的“形式”。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侧重介绍冯友兰的学术思想,涉及对冯友兰主要著作“三史六书”的介绍,更关注了围绕他的学术人生展开的一系列问题,如他早年就关注的科学与哲学的问题,以及解放后激烈争论的“抽象继承法”问题,都有专门的文章讨论。例如,书中选取了科学哲学学者陈晓平的文章。冯友兰22岁时写出《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当时,所谓李约瑟问题还没有出现。陈晓平结合科学哲学的相关背景,详细勾勒了冯友兰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以及意义,丰富了我们对于冯友兰“问题域”的了解。

        下编则侧重于冯友兰的生命历程,关注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冯友兰与蔡元培的交往,冯友兰对清华的管理,在西南联大的一些事迹,更有关于解放后冯友兰在“反右”以及其他运动中相关情况的介绍,为读者更为深入地认识冯友兰提供了一个断面,为我们全方位了解冯友兰的人格与境界提供了一面镜子。(《走近冯友兰》  冯钟璞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