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华学院读书,实现了我青春的蜕变,让我成长且成熟了……”5月26日上午,在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建校十周年庆典上,该院“十佳校友”代表李敬涛,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
历经十年发展,华科文华学院在全国独立学院的排名中位居前列。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让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由发展的空间,是文华学院的教育追求。学校已初步构建了“一个中心,三个关键,五个注重” 的个性化教育体系。
培养独立个性
文华学院致力于培养独立创新型人才。学院副院长陈思中介绍,刚进入文华的学生普遍没有自信,有些习惯了自己成绩差,有些因为高考失误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2005年6月,共有160余名学生因多门课程考试不及格,面临留级或者退学。学校领导和教师逐个与他们谈心,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针对每个学生不同学习进度,专门制定“每人一个课表”,帮助他们寻求改进学习的对策。
这样的课表研究实践,给予学校极大启示,由此开始了个性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制定个性化教育目标,努力发掘学生“潜能”。2009年以来,学校共聘请了824名潜能导师单独培养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优质潜能。“相信每个人都有天赋,我的任务就是帮你把天赋挖掘出来。”文华学院院长刘献君说。
文华的个性化教育吸引了潘懋元、顾明远、周远清、叶澜等15位教育家,到学校调研和指导,进一步活跃了学术气氛,促进了个性化教育探索进程。
叶澜评价:“个性化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精神,让他们思想独立、人格独立,学会了自己去发现、探索、创造,这是很好的。个性化教育将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一生。”
聆听大师教诲
“文华培养了我的责任心。”自主创业的“十佳校友”陈积来说,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是文华学院留给他的最深印象。
如今,文华学院除有数百名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为学生讲课外,还拥有一支357人的专任教师队伍。
学校强调教师要带领学生一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现任某公司执行董事、湖北省就业创业先进个人的李宇迪,是其中的受益者。大学期间,他在潜能导师容太平的指导下,成功研制了“高性能低畸变电子镇流器”并获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近年来,文华学子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捧回了一座座奖杯。“比赛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不是得奖。”文华学院电子工程系系主任李元科说。近两年,他一直引导并鼓励学生创新,带着学生完成了十项科技创新任务。
除此之外,2005年12月,学校还成立了“文华学院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以院士、教授、名人、企业家讲座为引导”的方针。举办了多场人文讲座、应用性和专业知识讲座以及科技活动。
如今文华学院名流人文讲座闻名湖北,杨叔子、李德仁、李培根等24位院士先后到学校举办讲座50多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优良学风和人文氛围的形成。
构筑“文华”精神
“博学笃志,本立道生”是文华学院的校训,也是文华精神的体现,意在勉励文华人要像海绵一样汲取广博的知识,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华学院董事长吴文刚认为,学校要继续坚持以育人为第一要务,保持探索与开放的心态。他说:“以己所不为,换取教育家和师生们的有所作为。”让文华成为师生们的寻梦之地和美梦成真之地。
上学期寒假,文华学院信息学部辅导员刘健给2012级三个理工科专业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品读《论语》。2011年4月的一场人文讲座让学生记忆犹新。院长刘献君与154名学生相约,用半年时间,同读《论语》10遍,再同台交流学习体会;7个月后,刘献君与6名学生在主题为“轻触文化之弦,共品论语之韵”的交流会上,再次交流了品读《论语》后的心得。现在,诵读中国经典已成为文华人的一种习惯。
“办大学就是要办一种氛围。”刘献君告诉记者。学校从办学精神、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行为文化设计四个方面入手,构思文华学院的“大学文化”,草拟了《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想》。
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下,文华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有吃苦精神,工作踏实。分管就业和招生工作的肖行定介绍,文华学院10年来培养了22780余名学生,从2007年开始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廖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