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激活各种动力,构建并完善“多维一体”的动力系统,是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的的机制支持和保障。所谓动力系统是指各动力要素的内在本质联系,是贯彻于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全过程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运行体系。
需要激励和目标导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内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现实生活中的责任缺失现象不断显现。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呼唤责任感,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正常交往以及环境保护、建设小康社会等都呼唤青年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加强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使青年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并积极履行相关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
青年作为国家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我国未来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加强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一方面,有助于逐步引导青年正确理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使其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国家建设的重任。另一方面,对青年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有助于提高青年社会服务的能力,使他们真正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加强他们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激发其社会属性,实现青年适应社会与改造社会的统一。
需要是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出发点。马克思曾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需要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源,没有需要就没有经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发展。因此,需要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而激励是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人社会活动的进取心和能动性,需要和激励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
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基本立场、根本目标和培养方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引导动力。
首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作为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最新指导思想,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促进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方法与时俱进,牢牢掌握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其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增强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目标性,提升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高度,不断巩固青年的理想信念。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青年的民族责任和时代担当责任,使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永葆强大生机活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核心内容坐标,把国家目标、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准则三者统一于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活力、振奋精神。
主体能动与创新驱动
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体有其客观主体,也有其内在的主体。其中客观主体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内在的主体主要指青年本身。只有把外在主体和内在主体结合起来,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及自我四位一体化的主体能动机制,促使各个主体之间做到协同配合、实现培养合力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效性。因此,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各个主体是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体动力。
在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发挥社会主体的能动性。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社会各个组织和部门要积极组织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构建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社会实践平台。发挥学校主体的能动性。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把社会责任感教育纳入青年教育的重要内容,让社会责任感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青年、教育青年,感化青年,使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发挥家庭主体的能动性。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家长要重视对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转变传统的观念,多与青年进行沟通,关心和帮助青年在参加社会责任活动时遇到的心理、行为等障碍,及时矫正其不利倾向。发挥青年自身主体的能动性。以自我教育为出发点,青年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认知、强化社会责任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意志、提升社会责任行为,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驱动是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必要条件。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应该坚持与时俱进,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在培养的方法、途径和载体方面不断创新,以提高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创新驱动成为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生动力。
创新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方法。要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等方法,探索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新方法。如榜样激励、咨询辅导、树立典型等方法,从而使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方法具有针对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创新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根据时代发展的新变化、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内容和方法的新变化,选择合适的途径,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路径的社会责任活动方式。创新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载体。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必须采取多样化的、与之相适应的载体才能达到培养的目的。在培养过程中要广泛利用学校、社区、新闻出版社、大众传媒、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多种载体,把社会责任感渗透各个环节,使青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