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为我国高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也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
大学的诞生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中世纪晚期形成独立的大学组织和建制化的高等教育实践,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当时出现了学术复兴,西方文明出现了长足的进步,包括以希腊哲学为理论基础的哲学社会科学出现了发展和创新。从历史上看,高校引领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今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有40万人左右,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的80%,汇聚了一大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学科综合优势明显,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高校,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高层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成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可以说,高校已成为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主阵地和示范区,成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要力量,成为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主体之一,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把握形势,发挥特色,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
高校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努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当前时代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潮涌现,思想意识差异性增大,大学生往往会产生不适应,形成困惑和不解,给高校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大力推动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要进一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教学相长,加强教师和学生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使双方都能从“传道、授业、解惑”中获得收益。要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生既会“读书”,又会“走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将研究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不断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加快构建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对高等学校而言,创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高校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和宝贵经验,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要在创新科研体制上,加快建设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和文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通过汇聚多学科人才,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大力构建交叉集成、联合攻关,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要促进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实现交叉融合,注重采用新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学术前沿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方法论和学派。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融合,一方面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另一方面高度关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形成前瞻性、指导性的成果。
进一步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也是高校的重要任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目的在于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落脚点在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应顺势而为,肩负起相应的责任。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要不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转化和应用,促进高校的学术文化向社会的大众文化转化。要通过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带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于人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进一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和载体,必须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高校应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弘扬者、引领者,在借鉴世界各国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重点实施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重大作用的学术文化工程,不断推出更多代表国家水准、民族特色、具有世界影响的优秀成果,努力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大力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
提升国际话语权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核心问题在于学术话语权的创新。加快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步伐,对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增进世界对我国的认知,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要在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形成国家水准、世界影响的一流成果,形成有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的中国话语体系。要实现教师和学生走出去、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走出去、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走出去,扩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国际化程度。要努力在国(境)外高校设立研究机构,或者与国(境)外高校互设研究机构,实现研究人员互聘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要加快建设孔子学院,借由孔子学院的平台,通过多种合作形式有目的地推动中华文化在国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