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04日 星期二

    文论之苑

    信守求真尚实的精神

    艾士薇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04日   14 版)

        李遇春的《西部作家精神档案》,不仅仅是一本对新时期以来我国西部优秀作家的评论集,而且还凝聚了作者近十年来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现状与出路的思考。

        李遇春属于学院派的批评家。然而,正如媒体批评家在这个时代饱受物议一样,学院批评家同样在这个时代里频遭非议。媒体批评的弱点在于信口雌黄、游谈无根,缺乏学理性,而学院批评的弊端则是搬弄概念、行文刻板,拒人于千里之外。

        李遇春身在学院而深知学院批评的弊端,他在这本评论集中并没有简单地维护学院派文学批评的尊严,而是通过自己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学批评实践,试图恢复日渐丧失的传统学院批评求真尚实的学术精神。当前,文学批评有空心化、虚化的趋势,文坛流行的是“不及物”的批评。那种故弄玄虚的文学批评不仅作家不喜欢,读者不喜欢,而且在批评家的圈子内部也是彼此憎厌的,这是当前学院批评的悲哀。

        学院批评的尊严在哪里?当然应该是求真尚实,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追求真理的精神。虽然在世界范围内的后现代语境中,传统的真理观已被颠覆,但在法国思想家阿兰·巴迪欧看来,真理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多样化的存在。也就是说,真理是复数的而不是单数的存在。巴迪欧不仅认为科学能生产科学真理,而且认为艺术能生产艺术真理,艺术真理不是那种普遍性的先验真理形态,而是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式而创造的感性真理形态。唯其如此,我们在从事文艺批评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信守学院批评的求真尚实精神。

        展读李遇春的这本文学评论集,扑面而来的还是浓厚的学院批评的理论气息。作者在书中对张贤亮、陈忠实、贾平凹、路遥、红柯、李锐等六位当代西部作家进行了学理性的专题评论。他在评论中综合运用了西方现代多种文艺理论流派的思想资源,尤其是精神分析学文论、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存在主义文论、新历史主义文论。但作者并未简单地对这几种西方理论生吞活剥,而是从中提炼出了一种新实证精神,包括“形证”、“心证”和“史证”。其中,对文学作品的形式分析即“形证”是文学批评的前提,对作家的心理分析或精神分析即“心证”是文学批评的核心,而对作家的精神结构和作品的形式结构所生成的外部社会历史语境的分析,即“史证”,是文学批评的保障。

        李遇春正是在这种新实证批评的范式下,把西方现代诸种批评理论策略熔铸于他的中国当代西部作家专题评论之中,从而形成了这本评论集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旨趣。特别是他对陈忠实、贾平凹和路遥三位陕西文坛名家的综合剖析,从他们各自小说的独特叙事结构出发,去破译三位作家复杂的精神或心理结构,而与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结构相映照,充分体现了学院批评的力量。(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