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沧州,一位朴实农妇50多年精心赡养三位“公公”的事迹广为传唱。这位了不起的农妇就是沧州泊头市营子镇大二村的陈见荣老人。她50多年如一日精心赡养了公公、智障的叔公和聋哑智障的远房叔公,从缺衣少食的饥饿年代一直走到现在,尽心尽力,毫无怨言,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无不对她肃然起敬。
1958年,18岁的陈见荣嫁到沧州泊头市营子镇大二村。那时丈夫王德洵在工厂上班,公公常年生病,还有位智力不太好的四叔公跟着一起生活。没过几年,又来了一位远亲“哑巴叔”。家里有三位需要照顾的老人,这日子咋过啊?
在娘家被父母兄姐疼爱的陈见荣,默默承担起了照顾三位“公公”的责任。在那个饥饿的年代,粮食不够吃,陈见荣就打野菜、拾白菜帮,甚至红薯秧子都成为锅里的食物。她白天出去劳作,晚上推石磨磨粮食、搓绳子、纳鞋底、缝补衣服,经常一忙就忙到半夜。
1992年,公公因病瘫痪在床,抓药、熬药、喂饭,陈见荣精心伺候。为了不让瘫痪在床的公公生褥疮,陈见荣两三天就要为公公擦洗一下身子,床上的被褥单也是隔几天就更换一次。陈见荣毕竟侍奉的是公公,每天要给公公翻身、清洗,除了辛苦外,更多的却是尴尬。“公公就是俺的亲爹!”陈见荣早就把老人当作自己亲爹对待,始终对公公心怀一份尊重。临走前老人瘫痪在炕上,陈见荣伺候得屋里没有一点儿异味儿,80岁的老公公含笑离世。
1995年,傻叔公不小心摔断了胯骨。陈见荣和家人连忙把他送到医院。术后,傻叔公在炕上躺了一年多,陈见荣同样尽心伺候,从不含糊。如今,83岁的傻叔公身体硬朗,一顿饭能吃两个大馒头。邻居们都说:“照这样子,活个百十岁没问题!”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因为伺候老人不但需要耐心与细心,更得坚持住。陈见荣伺候两位本来没有赡养义务的老人更是得到了乡亲们的赞叹。这份长达50多年的坚持需要付出多少汗水和委屈!时光越漫长,越映衬出这份人间大爱的沉甸甸和不容易。
50余载时光转眼即过,陈见荣也由当年的“新媳妇”,变成了74岁的“老婆婆”。虽然她仍旧保持着“不着急”“不抱怨”的心态,但毕竟年纪不饶人,有些体力活儿她也“怵头”了。就在这时,儿媳解巨玲成为她的得力助手,接过老人的“接力棒”。
“我亲眼看到婆婆给老人们理发、洗脚,精心安排饮食,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是最好的教育。现在婆婆年纪大了,我要跟婆婆一起挑起这担子。”解巨玲说。(本报记者 龚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