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2日电(记者张景华 通讯员张佳丽)“有事请找我的律师!”这句在影视剧里时常听到的台词,如今成了北京市海淀区村民的“口头语”。昔日,许多农民信奉“屈死不告状”的古训,遇到纠纷怕伤脸面,往往私下了结,留下隐患。如今,有了法律顾问,一旦碰到麻烦纷争,依法解决成为农民们的选择。
“董律师,谢谢!”住在上庄镇前章村的蔡明,紧紧拉着他们村的法律顾问董梅,激动得差点说不出话来。去年,他来到市区的一个企业当保安,在夜间巡逻时,误踩入一个石坑,被一个树杈扎进小腿,送去医院手术后,医生要求他休息半年,企业得知情况后要和他解除合同。
做手术已经花掉几万块钱,工作还不保了,蔡明越想越觉得憋屈。“要不咱们也找个律师问问?”妻子提醒他。前段时间,村里开会,说是政府给每个村配备了一名法律顾问,还把律师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公布在村委会的墙上。
第二天,蔡明就拨通了董律师的电话,在听取了蔡明对诉求的描述后,董律师告诉他,《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像蔡明这样的工伤案件,企业不仅要继续执行合同,还要补偿他的工伤损失。在律师的调解下,企业补偿了蔡明的医疗费,还承诺继续和蔡明履行劳动合同。像这样通过法律顾问来解决纠纷的例子,在海淀的其他村里也都可见。
2012年,海淀启动了“法律服务村居行”活动,在北部街镇84个村委会,配备了84个法律顾问,他们每周都要到村里去上一天班,为农民们解答各类法律问题,每个月还要在村里举办一场普法讲座。
“以前即使有了纠纷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我们也不知道去找谁,外面满世界张贴广告的律师又贵得请不起。”八家村的关大爷说。自从政府给配备了法律顾问,他们感觉有了替自己说理的人。去年,83岁的关大爷因为拆迁补偿和自己的两个兄弟翻了脸,本来是父亲留给他的房子,现在常年在外地的两个兄弟来和自己抢拆迁补偿的权益,他认为不公平。于是,关大爷请来了村里的法律顾问,给一家人上了堂“普法课”。在法律顾问详细的解说下,关大爷和他的两个兄弟和解了。
“婚姻继承、征地拆迁、医患纠纷、邻里矛盾,这些农民常见的纠纷,以前都是靠非正常手段解决,其实很多问题,只要让农民们明白法律是如何保护他们的就不难解决了。”上庄镇签约律师董梅说,就农民常遇到的法律问题,她每个月都会在村里进行普法宣传。
海淀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海淀将实现“15分钟律师法律服务圈”,让每个村都配有自己的法律顾问,立足“一对一”签约服务基层机制,全面深化法律服务力度与深度,让法律服务基层群众和基层组织,提高基层群众自觉学法守法的意识,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