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03日 星期一

    关注大学生就业

    硕士种香薯种出大产业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03日 01版)

        “创业并不一定要在繁华都市,农村遍地是黄金,处处有机会。大学生们,到农村来吧!”

        听记者说要采访“硕士薯农”彭焕新,“娘家人”湖南省长沙县创业办副主任唐建辉说:“等一下,彭焕新马上就会来。”

        不一会儿,彭焕新提着一袋泥巴和一桶水,到了办公室。

        彭焕新是来城里搞水土检测的。他想检测水土的微量元素成分,以便提高香薯品质。

        在回村路上,记者问:“从年薪20万元的硕士白领,到现在的薯农,感觉如何?”

        “感觉蛮好!农村有钱赚,农业有前途,当农民好韵味。”彭焕新说。

        彭焕新1973年出生在长沙县农村。15岁时,父亲因工负伤。母亲告诉他只有发奋读书,才能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作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他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在一所中学教书。微薄的工资,无法供弟妹读书、给父亲求医买药。1995年,彭焕新南下打拼。7年后,他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成为一家公司高管,年薪20万元。妻子在同一个公司工作,小两口过起了幸福生活。

        一天晚上,全家人因食物中毒住进医院,7个月大的女儿差点失去生命。女儿出院后,彭焕新突然萌发回乡种田的想法——为亿万家庭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

        他从新闻里看到一种新红薯,颜色多样,个头小巧,口味香甜,市场价18元一公斤。彭焕新发现这种香薯有商业开发价值。2007年,彭焕新回乡注册公司,建立基地。为生存跃出“农门”的“鲤鱼”,又游了回来。

        “没读多少书的都出去打工赚钱,你读了这么多书,知道种田辛苦啊!”父母反对。

        “回来种红薯,红薯值几个钱?”“被开除了吧?”“犯了法,躲回来了吧?”乡亲们非议。

        彭焕新很坚定。用自己积累的100多万元资金,跟专家签订香薯知识产权技术使用协议,购买种薯,准备大干一场。

        引进种薯后,彭焕新设想着发动农民一起种植,形成规模,带着乡亲们一起奔“钱”程。他挨家挨户告诉乡亲们,免费供种,签订合同,以高出普通红薯一倍的价格收购。

        乡亲们的反应却很冷淡:“红薯是喂猪的,香的也只能喂猪。”“个头小,产量肯定不高,没钱赚。”“既然那么好,你就自己一个人种呗!”

        “焕新,农民讲实惠。你自己整个示范基地出来。”村支书易海龙的话在理儿。

        2008年开春,他将自己购买的6吨种薯,种植下去。没想到,50年不遇的冰灾席卷湖南。冰灾过后,6吨种薯仅剩下200公斤。

        在彭焕新的细心呵护下,终于到了收获季节。彭焕新为五颜六色的香薯起名字:“玫瑰红”“富硒紫”“温馨黄”“清纯白”“水果皇”“典雅黑”。

        他这种价格高出普通红薯几倍的香薯,加上适当的营销策略,市场上供不应求。

        乡亲们纷纷找上门来争着签合同。2008年下半年,这种可以种植两季的香薯,给参与种植的几百户农民,带来每户增收3800元的经济效益。

        2008年11月,彭焕新的沃园香薯作为特色农产品,参加湖南省第十届国际农业博览会,荣获金奖。

        彭焕新在农村搞的特色专业香薯种植,前途明朗。硕士白领回农村种红薯成为千万富翁的故事流传开来。

        “不出名,没有更多销路;出了名,问题就来了。发展中的问题,只能用发展的方式去解决。”硕士白领彭焕新说。

        彭焕新注册的沃园香薯,随着销路的拓展和媒体报道,逐渐成为香薯市场的第一品牌。红薯本来一年只能产一季,香薯可以做到两季,比一般红薯的产品供应时间长,但还是不能做到全年供应。为此,彭焕新正在与农技专家合作开发三季香薯品种。

        到了香薯收获季节,养猪养牛的,会主动帮助他收割薯叶。后来,彭焕新发现薯叶不仅可以养殖,而且还是很好的蔬菜,特别是一种专门长叶子的红薯,这种薯叶被称为“蔬菜之王”,薯叶的经济价值大过红薯本身。

        “薯叶卖不出去,还可以做成榨菜!”

        “你就是想‘榨干’红薯吧。”记者笑称。

        “没错!”彭焕新觉得应该永远走在别人前面,以品牌为龙头,形成系列产品,打造产业链条。目前,彭焕新正信心百倍着手引入战略投资者共同建设沃园农产品精加工工业园,对沃园香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将小香薯做成大产业。

        “创业并不一定要在繁华都市,农村遍地是黄金,处处有机会。大学生们,到农村来吧!”彭焕新说。(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纪富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