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核心。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和运用创新、实现创新价值的重要载体。世界贸易强国为保持其在国际分工中的高端地位,特别强调知识产权的储备、保护和运用,普遍重视其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和质量升级中的作用,知识产权已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资源。
目前我国传统出口优势难以为继,但出口产业综合发展潜力仍然存在,产业体系日趋完备,技术更新不断深化,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知识产权战略逐步推进。因此,依托知识产权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世界贸易强国利用知识产权确立出口优势主要通过以下路径:创新知识产权成果,占据在高端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加强知识产权储备,保持国家竞争优势;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发挥规则和话语权优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既要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又要培育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为此,依托知识产权培育我国出口竞争新优势应确立以下目标:
依托知识产权促进出口产业升级。我国出口竞争方式进入战略调整期,培育出口新优势应该更加关注创新和产业升级基础上的非价格竞争及其持久性,知识产权储备、保护和运用是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依托。这要求出口企业重视知识产权竞争力的培育、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合理引导研发竞争行为、科学评估知识产权产出效益等,实现创新、产业升级和知识产权管理的互动发展,促进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增长和跨越式发展。
依托知识产权提升比较优势。我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立足于现实,一定时期内我国还要更有效地利用和提升比较优势。在当代国际贸易中,知识、技术日趋以产权形态物化到新兴产业或传统产业中,这极大地丰富了比较优势的内容。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中的比较优势明显,但新兴市场国家也可以依托知识产权在某些新兴领域内取得技术突破,参与国际高端分工;新兴市场国家还可以依托知识产权在传统产业中进行实用型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实现比较优势的升级。
依托知识产权构建话语权优势。知识产权的资源优势和运营优势拓展了国际贸易竞争的广度和深度,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话语权优势还能有效维护国际贸易竞争的利益和地位。从国际经验看,知识产权强国一般利用国内立法或国际协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调,充分实施话语权,提高贸易竞争门槛。随着我国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在完善国内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础上,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制定,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促进多边贸易体制向更加开放、公正的方向发展。
依托知识产权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我们必须谋大局、抓重点,把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起来。从现实情况看,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制定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国际贸易竞争越来越是国家层面的综合性竞争,顶层制度设计有助于引导和规范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的国际竞争意识和全局观念。为培育可持续的出口竞争力,我国应制定统一的贸易相关知识产权发展规划与政策,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指导下,设计知识创新与保护——主导产业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国家经济优势——知识产权优势再储备的发展路径,实现知识优势与国际竞争力的良性互动。
第二,利用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培育出口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开发出口产品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基础。作为创新的主体,企业内部应在组织结构、人才培训、硬件建设、激励机制等方面建立高效、畅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激励和推动创新;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创新具有集群突破的特征,这需要知识产权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撑,应该建立政府支持和引导机制,拓宽知识产权服务范围,打造高水平技术服务机构,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强化出口企业的知识产权竞争策略。实施专利竞争策略,出口企业既可以运用绕过他方专利、实施技术转移等防御手段,也可以采用部署专利申请和实施、提高专利使用费、进行专利诉讼等进攻手段;实施商标竞争策略,企业应结合市场地位选择适当的国际注册并进行全方位保护,培育驰名或著名商标,严把产品质量关,防范反向假冒和商标外资化;专有技术竞争策略的重点是建立技术手段支持的保密制度,及时进行泄密补救。
第四,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挥出口优势需要良好的国际经贸关系,随着知识产权地位的大幅提升,各国知识产权制度已经成为影响对外贸易关系的重要问题。我国应优化现有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审慎填补新型知识产权立法空白;合理提高知识产权执法水平,创新执法制度,促进知识产权集中管理;强化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第五,务实推进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谈判。我国必须高度关注世界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研究多边贸易体制内和区域性知识产权协议的最新进展和发展特征;联合发展中国家增加在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的话语权,倡导“发展”的主题,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精通知识产权国际规则、涉外知识产权诉讼与谈判的专门人才,鼓励其到相关国际组织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