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30日 星期四

    追梦人足迹

    刘庄里的幸福生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30日 01版)
    刘庄一景。资料照片

        3岁的儿子在屋外草坪上玩耍,邻居们在清理烧焦的家具……将烟头随意丢弃的粗心户主听说着火急忙赶回家时,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最早发现火情的是负责联系这一片住户的一位共产党员,说起两年前的这件事情时,村民王治林现在仍感慨不已:“在我们刘庄,幸福不仅是兜里有钱,更是心里踏实,因为身边时刻有为群众着想的共产党员。”

     

        刘庄,河南省新乡市豫北平原上原本贫困落后的一个村庄,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以艰苦奋斗取得的各项成就,使全村人过上当时中国农民堪称“最富裕”的生活,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村支部书记史来贺的名字,也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并列,被中组部誉为享有最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

     

        如今,走进刘庄,所见所闻,会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刘庄党组织和群众关系更加密切,人民群众跟党走的心更加坚定。

     

        “有困难能随时找到党员”

     

        一户一幢的独立别墅,成排连片,在绿树丛中分外优雅,走进住所内,户主展示的却是看不见的另一种满足:“我们这里每4幢别墅内,都有一名共产党员,他们的联系方式大家都知道,有困难能随时找到党员。”村民刘清文讲到的,是村党组织坚持多年的“党员联系户”方法。

     

        在刘庄,村民上世纪80年代就住上了集体统一修建的楼房,2000年又根据发展建设了第三代住房。新修的400套别墅式民居全部是框架结构,安装了中央空调等设备,居民区还有设备齐全的休闲健身广场、中心花园。

     

        但是,村党组织认为,不能房子大了,生活有保障了,反倒人心冷漠了。于是,每相邻4户中,确定一名党员成为联系人,谁家需要帮助,这名党员要负责到底,把问题彻底解决。平时,这名党员还会常到邻居家拜访,主动了解情况,成为保障群众生活的纽带。

     

        联系户制度只是刘庄党组织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一种方法,“发展要体现在为群众办更多实事上”,这是刘庄党委多年坚持的理念。为了更多了解群众的需求,刘庄还有固定的“村民恳谈会”“职工夜校”“党员宣讲会”,每次,村民都自觉参加,场面热烈融洽。“干部讲的都是真心话,我们提的意见建议都有落实有回声,不参加亏了!”与村民言语相呼应的,是关系刘庄村民各种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在刘庄,孩子们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实行免费教育,老人有固定退休金,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以外的看病费用,村集体全部承担,公共福利达40多项,比10年前提高了2倍。

     

        “党员是最大的财富”

     

        “我是老支书去世那一年到刘庄的, 打上班第一天起,我就发现身边起带头作用的都是党员。党员是最大的财富,这样的企业永远不会倒闭。10年过去了,刘庄发展果然如此,我在这里安了家,真正找到了发挥才智、安享生活的地方。”从外地到刘庄当工人,如今是绿园药业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的张成说。

     

        “要想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就要先当工作的带头人”,刘庄村党委书记史世领这样认为。多年来,大年三十、正月初一这两个中国老百姓最看重的团圆日子,刘庄所有需要值班的岗位,共产党员上岗已经成为惯例。村里每遇发展紧要关头,党员更是自觉上前。绿园药业是刘庄二次创业的骨干企业,当时的筹建办主任、共产党员王智义和技术人员吃住在厂,不离现场连续工作60多天;刘庄支柱产业,药业公司为应对市场进行技术创新,车间主任、共产党员刘清斌把骨折的老母亲托付给爱人和嫂子,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

     

        “去年有人给我介绍对象,妈妈先打听女方家有没有党员,有了才放心。对方不理解,可我们村里人都认为这是起码条件。”1987年出生的村民王帅说,“其实小时候,我看到父母提起老支书史来贺掉眼泪不理解,长大了我看到身边为集体为他人不顾一切的都是党员、干部,我才慢慢明白他们的追求和理念,明白他们为什么受尊重。我现在是村党委第七支部党员,我下决心要做像他们那样的人。”说这些话的时候,王帅十分认真和向往。

     

        “他和老支书一个样”

     

        上世纪80年代,刘庄村人第一次住进宽敞明亮、家具齐全的住宅楼时,老支书史来贺最后一个搬进新房,整整比其他村民晚住了6年。时至2005年,刘庄村重新规划建起别墅群,人们含泪请求时任村党委书记史世领和他的母亲搬进新房,史世领坚决地说:“只要村里还有一户没有搬进新房,我就不会离开。”

     

        2003年老支书去世,刘庄采用不设立候选人的直选办法,史世领全票当选刘庄村党委书记。尽管在此之前,史世领已经是村党委二把手,担纲创办了村里两家支柱企业,作风能力都被大家称道,但他回忆10年前接班时仍然记忆犹新:“当时背景下,老书记已经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到了极致,我压力非常大,数度思考,认定只要坚持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不动摇,坚持联系群众的作风,就永远经得起任何风浪。”

     

        因此,上任伊始他没有发表任何“就职演说”,而是到刘庄所有的基层单位召开7场座谈会,和父老乡亲们拉家常,很快制订了领导班子和党员工作作风的“四不准”“五免职”制度,使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有了一系列制度保证,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

     

        拥有8家企业、2012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史世领却一直按照全村人均收入拿工资,有关规定里的干部补贴、岗位补贴等,他全部退回村财务,受表彰的奖金他也如数交给集体。

     

        去年的一天,村里一家企业仓库自燃起火,史世领正好从外地开会回来,下车就冲进仓库抢搬器材,险情排除回到家后,觉得脚底不对劲,才发现鞋底已经被烧掉,脚上起了一层水泡。

     

        “他和老支书一个样。”这是群众对史世领的由衷赞美。

     

        “在刘庄,当干部吃苦受累只比我们多,物质待遇永远比我们少,大家有依靠,日子过得舒心、放心!”村民刘名海的话,道出了刘庄人心底的幸福。

     

        (本报记者 刘先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