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媒介的影响
从传播学角度看,校园环境早已成为典型的传播场域。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新媒体为介质的传播活动渗入校园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成为新时代校园与传统时代校园最显著的标志性变化。现在大学生100%要上网、会上网,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和信息传播环境,深刻改变和影响着学生。当代学生无可回避地要在媒介作为环境要素的校园中学习和成长。因此,媒介素养的养成教育,就理应成为基础性养成的重要部分。
根据武汉地区的校园调查,80%的学生认为在校园中互联网的影响力超过了老师的影响力。也就是说,来自网络的素养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一般的知识教育和养成教育特点相同的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既是即期的、又是长远的。当代学生从进入校园那天起,就直接被“浸入”到了媒介环境中,从选课开始寻求参考意见,到毕业时征询离校指南,可以说,如果离开媒介,学生不能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甚至难以在校园中生活。而且,校园之外的媒介传播活动也一刻不停地影响着学生、与学生互动。人是环境的产物,在媒介已成为校园环境最重要因素之一的条件下,逃避对媒介素养的养成,既耽误当下的学习,更影响离开校园之后的成长。因此,在面临下一代互联网更大冲击的形势下,适时填补对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空白,是各个学校应负的责任。
媒介素养关乎基础性素养
媒介素养关乎到基础性素养,这是高教工作者在飞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下得出的一个新的体会。素养与教养有着紧密联系。教养二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教,通过教,提高人的文明程度,决定一生发展的能力;另一个是养,养是养成,在旷日持久的生活中把思维和行为养成习惯,决定人生的价值取向。教育是手段,养成才是目的。既然学生从进入校园到离开校园都离不开网络和媒介,无论是大众媒介还是校园媒介,以及专业性媒介,学生对网络和媒介的接触时间超过了对任何课程的学习时间。日本早期教育专家井深大认为,“教养要从一岁前开始”,这个观点对于我们在媒介素养方面“早抓”和“抓早”有着启发意义。“早抓”,意味着主动;“抓早”,则可获得先发性效益,避免走了弯路之后难回头。
基础性素养可以分为道德素养、科学素养、文史素养三个部分。我们面对的新命题是,在当代教育中,媒介素养成为了跨越和融合了这三个部分的粘合性素养。在大学时代增强媒介素养,可以说是获得了一项引领性的素养,因为一旦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以此为支点,可以促进其他三项素养内容的养成。它能够扩大视野、增强学力、活跃思想、协同创新。根据对武汉地区一批优秀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优秀学生无一例外都有着良好的媒介素养,他们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有着较高的自制力、较高的运用水平,他们不仅运用网媒增加了知识,而且能够能通过网络增加沟通能力,提升情商指数,保持良好心智状态。相反,差生形成的原因中,其恶劣的媒介运用观念和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差生的不断增长的现实,是教育失察的结果,不能不引起关注。
协力推进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的红利不是自动形成的,需要多方面合作来推进。最近,孟加拉裔美国青年萨尔曼·可汗创立的在线免费授课事业跨越国界,影响日盛。可汗创业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具备良好媒介素养,包括一些素养细节。如,他在做数学授课视频时就有意不出现自己手以上部位,以避免小学生产生教师高高在上的心理压迫感。
我国对媒介素养及教育问题的研究和推广,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尚处在启动阶段,急需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满足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需要。
纵观各国媒介素养的养成教育,基本都是形成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媒体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其中,学校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场所,家庭是素养得以养成、教育得以巩固的关键之地,同时政府机构、社会组织是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更需要各类媒体的积极配合,提供媒介信息、媒介技术、媒介产品和练兵场。实践已证明,只有各方积极参与、通力合作,才能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发展,促进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
(作者为华中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