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9日 星期三

    致敬烛光,相约希望

    ——电影《烛光之约》观感

    胡明刚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29日   10 版)
    本版照片均为电影《烛光之约》剧照

        在电影《烛光之约》中,纯洁的爱与情感贯穿始终,这条主线,如同辽阔的海天之间冉冉升起的阳光和霞彩,尤为醒目。电影《烛光之约》的基调是宁静明亮的,海岛校园生活的日常片断,看起来似乎平淡琐碎,但经过编导精心提炼和重构,却紧凑顺畅,一气呵成,神韵斐然,情感饱满,细腻真挚,富有张力。尤其在夜晚的沙滩上,学生们与杨老师遥望大海,点亮蜡烛的片段,烛光与思绪交融,海天一色,光彩艳丽,赋予了诗意的表达。

        《烛光之约》中的“孩子王”杨爱军老师,来自辽宁大连獐子岛,为乡村教育奉献出青春和生命,他致力于完善素质、自我实现,从而达到成就事业、成就学生、成就自我三位一体共生和谐的境界。这部电影,不只是讲述一个“生命故事”,而且揭示了人文知识传承的最有效的办法和途径。

        杨爱军老师与许多乡村中小学教师一样,有着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担当起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社会责任。在边远的山区和海岛,那些像杨爱军那样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把青春以及整个生命都奉献给教育事业,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令每个人心生敬仰。看了《烛光之约》这部电影后,我们自然关注到乡村教育的现状,感到许多地方急需改进,任重而道远!

        所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了与电影一样,众多杨爱军的“徒弟”和“女儿”们,最终还是留在海岛,厮守故乡,奉献海岛和乡村的教育事业,让人文精神薪火相传,继续践行赤子与家乡的烛光之约。毋庸讳言,《烛光之约》的每位主创人员都在竭尽心力,出于对文化艺术的虔诚和知识分子的良心、对教育现实的正视和道德文化的担当、终极的人文关怀,精心打造出一部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社会价值的佳作。这部电影揭示的不只是一个小岛、一个村庄或一个地域的教育现状,而且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国民根基——乡村教育未来发展的命运。“烛光之约”唤醒了社会的良知,蕴藏着推动这个时代前进的正能量。“烛光之约”,是与幸福快乐的约定,是与光明未来的约定。我们致敬烛光,实际上就是相约希望。(作者为《农家书屋》杂志策划编辑,乡土散文作家,艺术评论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