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9日 星期三

    一家之言

    灾区高校的感恩教育

    贾璋炜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29日   16 版)

        “感恩”是个外来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具体而言,感恩也即知恩图报,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途径,运用合适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对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功能。

        灾区大学生心理状况积极向上

        为深入了解地震灾区大学生感恩状况,笔者对位于地震重灾区的绵阳师范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作答,时间为30分钟。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从感恩认知、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对比分析,以了解震后灾区大学生的感恩状况。

        从有效问卷来看,灾区大学生对感恩具有普遍的认同感。灾区大学生能够清楚认识感恩的重要性。问卷调查中45%的大学生认为感恩教育势在必行,48%的大学生则认为重要,极个别大学生认为不重要,有52%的学生表示对感恩认识有了巨大变化,以前认为离自己很遥远,仅限于书本的抽象理论突然离自己很近,变成了可以感知的东西,于是让自己主动有了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行动,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恩认知。

        灾区大学生拥有较强的感恩意识,并对父母、学校和社会心存感激。在对父母及帮助过自己的人能够心存感激问题上没有太大差异。大学生大多能够认识到父母、老师、朋友以及在困难时刻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恩情,尤其是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认识是很清楚的,而80%的大学生都将父母放在了第一位。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灾区大学生的感恩状况整体上是积极向上,同过去的感恩状况相比,这种转变主要源于学生对亲历地震的深刻体验,对生命的敬畏、在救助别人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和受媒体报道的感染,这一切使得大学生在震后普遍提升了感恩认知,强化了感恩意识,促进了感恩行为。

        感恩教育需后天培养

        感恩并非天性,它需要后天的教育来培养。目前,由于家庭溺爱和教育失衡、社会失范和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应试教育背景下责任教育的缺失等多方面的原因,部分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漠视亲情和友情、不尊重师长、对社会和他人的帮助麻木不仁、责任意识淡薄等违背感恩道德的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大量存在。灾区高校大学生由于亲历了地震,除感受到地震带来的巨大冲击外,也深切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情。震后灾区高校实施感恩教育,能够把握最佳时机和切入点,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心理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己成为新时代的鲜明特征,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感恩教育,对于抵御消极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腐蚀、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道德灵魂和精神风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意义重大。灾后高校通过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来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可以使大学生懂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懂得孝敬父母,感激父母,可以使大学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把接受教师的教育和认真学习变成自觉行动,可以使大学生学会相互关爱、珍惜友谊、共同进步,可以使大学生学会感恩国家和社会,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利于形成优良校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一个学校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好坏。感恩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优良的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情感是行为的动力,教师的情感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态度;学生的情感决定了学习的态度。学生对学校、对老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尊重教师的劳动,遵守学校的制度,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努力实践,使老师的劳动成果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因此,感恩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全面促进优良的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从而实现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使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养成知恩必报的观念,形成和谐健康的人格。这种由学生而始的感恩教育扩大到每个社会成员身上,营造一种全民的知恩氛围,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有利于促进自我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无疑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这其中既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一颗感恩的心及完善的人格。从德育的终极目的来说,育人是高校的最高任务,感恩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传统高等教育重科学知识传授、轻人文精神培养的弊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灾区高校实施感恩教育能使大学生保持健康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使他们摒弃以自我为中心,增强责任感,实现自身健康成长和协调发展。(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