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9日 星期三

    回 访

    梦圆,梦长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29日   11 版)

        亦近亦远。相逢再见。

     

        “最美乡村教师”——不曾奢望,但确实是最真挚的褒奖。

     

        笑意,依旧荡漾。酸楚,不曾淡忘。支撑一天、一星期、一个月、一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沉淀,积累平凡的力量。

     

        再聚首,今天的他们又是怎样?学校变了吗?学生还好吗?期待是什么?

     

        倾注

     

        一个人,一首歌。二十人,一首合唱。一群人,一组交响。

     

        这韵律让多少人潸然泪下,感动不止——窘困与坚守,遗忘与理想,卑微与神圣。

     

        世间的美好让人重新掂量。回到最初,依然是他们,一名乡村教师。在教室、在校园给孩子撒下飞翔的种子。

     

        “哇,又上‘中央’了。”当于贵勤告诉孩子们要来北京参加第三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启动仪式时,孩子们用特有的词汇表达他们复杂的心情。

     

        “等着我,回来之后,我们就过‘六一’。”孩子们的心思,她懂。

     

        “有第一届,就会有第二届,第三届……一届届虽说每次只寻找评选出十人,但感动的可是千千万万的人,改变了人们对乡村教育的认识,对乡村教师的认识。”亲身经历过,体味就会越深。

     

        “孩子们可暖和了,冬天再不用烧锅炉了。”

     

        “投资150万的综合楼一个假期就建好了,餐厅、厨房、浴室、宿舍一应俱全,条件好了,学生成长得更健康了。一到季节变换,孩子们生病的情况明显少多了。”

     

        “县政府为学校修建了运动场、厕所,配置了‘移动厨房’,学生吃上了新鲜、安全、香喷喷的营养餐。爱心人士为孩子们安装了‘亲情电话’,给孩子们捐赠救生衣,捐献教学设备图书、学习用具等,现在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孩子学习更加努力了,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这个学期又有6人次获得中心校的奖励。”

     

        ……

     

        娓娓道来。一年,两年,变化似乎太快了。每一天,希望在生长。

     

        浓浓的乡音,听得不真切,可石兰松、李修雄老师身上那份由衷的喜悦却感受得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不容忽视!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他们更是农村的希望。”

     

        政府关心了,社会关注了,爱心人士走来了。校园变了,理念变了。

     

        “年轻的老师来了,他们非常优秀。”

     

        “支教的同学来了,他们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快乐。”

     

        在文字中,在画面里。浅浅的微笑,激荡起人们心底的波澜,点燃人世间的信仰。在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后期,爱心企业对推选出的十位“最美乡村教师”和一个“最美乡村教师”团体进行每人20万的公益资助,对40位特别关注乡村教师每人捐助5万元,目前420万公益资助已全部执行到位。

     

        这,就是最好的支持。

     

        延续

     

        他们终于被人“看见”了。“最美乡村教师”成为他们一生的荣耀,更是一生的守候。

     

        走出山村,走出海岛,走进人们心里。

     

        “当初的那份感动,感激愈加强烈!”山东青岛经技术开发区嘉陵江路第一小学教师薛跃娥感慨万千,“最美”成了她的代称。

     

        当初默默无闻,如今广为人知,从村小走进大学,从学生的老师成为老师的老师。

     

        当初的她只想做一名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老师,而今的她正在向有思想有抱负的智慧型教师转变。不仅承担着省、市中小学农村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而且成了传递正能量的使者。

     

        也许,要在瞬间将过去的补偿弥补。新的身份接踵而至,一个个成为省、市、区、县的人大代表。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三八红旗手”、“十佳道德模范”、“杰出人民教师”,讲座、报告,各种活动应接不暇。

     

        赞赏之下,是一种难得的清醒。

     

        “当然,所不同的是,因为社会对我关注同时,社会也对我给予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有着“老师妈妈”之称的陈万霞快人快语。

     

        她当然晓得,做教育必须抱有一份淡定之心,教室要安静,老师要安心。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素养,探索留守教育更科学的方法是她一直渴望的。

     

        “因为来自全国各地一些孩子的提醒和恳请,我们的‘阳光信箱’已经对全国留守孩子开放,我们在校内开设一个‘阳光信箱工作室’,在校外成立了一个阳光信箱志愿者团队。总之,除了感觉时间不够用,一切都好!”

     

        掌声之中,是一种向上的自勉。

     

        “我愿意一直当教师,直到干不动的那一天。”孩子们离不开他们!

     

        “来北京的这几天,孩子们都放假了。”要想为李修雄、石兰松代课,真的很不容易:会苗语,会黎语,会开船,可以在一个课堂上讲不同学段的内容,实在难找。

     

        “我现在正在参加函授学习。我希望全村的孩子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芽石铺,走出屯昌,成为有用之材。”

     

        某种程度的改变,是不是更能佐证他们的执着?

     

        梦想

     

        有些梦,只是刹那间闪现,不敢多想;有些梦,日日期待。

     

        是幸运,是担当。

     

        “我享受着工作的幸福。”薛跃娥一次次传递着这种体验。她又自愿从城镇回到了农村,一周18节课,担任班主任,担任教研组长,忙忙碌碌,辛苦并快乐着。

     

        “我是以前的我,又不是以前的我。我将努力让自己站的高,看的远,然后,带动我们农村教师大踏步向前。”

     

        学校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教学点撤了,来到了新的学校。刘效忠说服老伴,来到学校,包起了学校晚上值班的任务。

     

        “我想我工作的意义,不单单是在承担着几个孩子命运的转变,而是把文明的火种在农民心中点亮,唤起更多的人对农村孩子的关注,对农村教育的关注。”

     

        真实,有时是种痛。真实,更是一种力量,以不灭的星光照亮人们行动的勇气。

     

        依旧有更多的乡村教师待人发现,依旧有更多的希望待人传递。他们还在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坚守农村教育,以农民后代的情怀支撑农民的梦想。

     

        风雨摆渡接送孩子上下学,用青春、汗水和真情为大山里的孩子架起知识的桥梁,是石兰松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情。他的梦想在延展: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孩子们攀登知识高峰,在高山深湖中永远做一个幸福的摆渡人,做孩子们的圆梦人。

     

        “更好、更实,不浮、不虚、不偏,怀赤子之心,做留守教育、农村教育。”幸福在心,操心的还是不少:寄宿问题、校车问题、情感问题等。陈万霞说,一刻也不能耽误。

     

        梦圆,梦长。生生不息。(本报记者 靳晓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