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7日 星期一

    巨灾重建 五年回眸

    映秀的新生活

    ——汶川地震五周年重访映秀见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7日 04版)

        汶川地震五周年,再次来到震中映秀别有一番感受。除了无数的鲜花祭奠和为遇难同胞默哀外,小镇的生活如常,居民们正忙着利用这个“商机”,多增加一点收入。也许有人会说居民们“太现实了吧”,但我更愿理解为,他们已走出地震的阴影,坚强地面对新生活了。

        汶川地震后,记者曾4次来到映秀。2008年5月来时,这里刚经过地震的撕裂,大地和人心都是撕心裂肺的痛;2009年再来时,满眼是重建的火热,百废待兴,紧张、忙碌;2011年小城雏形初现,重建任务基本完成,援建队伍就要撤离,居民们多少有些无所适从,陡增几分惶然和忧虑;而今天再来时,居民们已适应新生活,每个人都忙着自己的“生意”,稳定、淡然……

        还是在映秀镇那个狭窄的山坳中,一个羌族小镇拔地而起,特色旅游产业也悄然兴起,以“地震”为主题的旅游业已成为震中映秀的支柱产业。游客买的是旅游纪念产品,更是一份对灾区的记忆和情感;就是在居民们的新居中吃“农家饭”,也是切身体会灾后重建的成果,增加灾区献爱心的体验。

        新建的映秀城分为两大块——依山而建的是汶川地震震中纪念馆;临河滩是新建的商业街和居民房,其中还夹杂着映秀中学的断壁残垣,那是镇里唯一保留的地震遗址,废墟上那面曾感动过无数中国人的鲜红国旗依旧高高飘扬。

        山坡上的汶川地震震中纪念馆俯瞰着新城,以黑色为主基调,庄重肃穆。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逝去的每个人的名字和出生年月,表明他们曾到这个世界上来过,却在同一天又都离去了。碑上最刺痛人心的仍是,映秀中学、映秀小学、映秀幼儿园刻下的一个个名字,那些尚未开花的稚嫩生命再也看不到今天的家人和变化了……

        从纪念馆下台阶走到小镇,两旁的山路上连排着一个个旅游商品摊位。每位游客买东西时都会和摊主聊上几句,关于那场地震和现在的生活。居民们淡然地诉说,“老公没了,我8天吃不下饭”,“家没了、孩子没了,当时我都不想活了……”

        山路上卖东西的映秀居民,显然都还不是纯粹的“商人”。所有商品都大同小异,要么是羌绣的挎包、钱包、围裙,要么是遮阳帽、太阳伞,就是讨价还价也毫无“技巧”。游客询问羌绣的钱包多少钱,居民们会报价30元,可还没等顾客回话,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自降身价了,“给你便宜点,25元,这是最低价。”——淳朴得让人无法拒绝。

        不会“做生意”,但并不妨碍居民们“有生意”。在这里买东西游客都会有一份宽容,常听着游客慷慨地说“不讲价了,原价买吧”。游客对震区居民多少有些复杂的感情:同情、尊重,抑或还有安慰……

        卖花是最不需要本钱的“生意”,小女孩、小男孩、中年妇女、白发的大娘都加入到卖花的队伍中,竞争还挺“激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推销”艺术,“来了,就献束花吧。”“十元一束,不贵,为灾区作点贡献嘛。”“去5·12公墓献束花吧,遇难的人都埋在下面,黑色大理石上刻了每个人的名字,去看看吧。”

        有位游客掏出20元钱向一个小女孩买花,说道:“来一束,不用找钱了。”小女孩诚实地说:“多了10元,再多拿一束吧。”

        不管是山上卖花、卖旅游纪念品的居民,还是山下卖山珍、卖樱桃的居民,以及开饭店的居民都明白,不要贪心,要货真价实,诚实经营才对得起游客。

        尽管土地有限,在映秀镇的街中心还是修了一个亭子和赏鱼池,供居民们休憩。记者前去和一位大爷聊天:“带孙女出来玩?”大爷略有些自豪地说:“这是我幺女!地震时一个12岁的儿子没了,这是震后新得的……”

        记者走远了,还能听见身后父女俩开心地嬉戏说笑,恰如任何一个城市公园里其乐融融的情景。(本报记者 张玉玲)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