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历史,大人物们固然要担当,但一个大人物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独自担当,需要大家一起担当和反思。在《微观历史:1957—1965》一书中,祝伟坡道出了当年自己的真实心态:“翻阅40多年前,乃至50多年前的日记,感慨良多,心态矛盾复杂。我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场景,看到了自己当年的表现:一个年轻的新的中共党员,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对工作认真负责,努力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但是,另一方面,我是最基层的一名普通党员,受到时代和自己认识的局限,当时认识不到自己和时代的关系,更认识不到那个时代是怎样一个时代——对我们这一代大学生、这一代知识分子的评价,那是后人的事,但我们有义务把历史真相告诉后人。”透过日记,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祝伟坡出版这部日记,不是诅咒过去,也不是一味颂扬过去,而是在反思,用作者话说就是“打量”。
作者在那个年代,吃了不少苦头。如他本人和家庭就曾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受到过怀疑和歧视,但我们却读不出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憎恨,有的只是反思、惋惜和深刻的、着眼于未来的思考,他并未将过去那一段历史说的漆黑一团,而向读者道出自己作为一个78岁老人的心声,希望年轻一辈的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一个大学生、一个青年教师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可以从一个侧面管窥当时高校和社会的一些实情和风貌。”他甚至感到50多年后的今天,重读这些日记,感到无比亲切、愉快、幸福,昔日情景,历历在目。
本书引起我们更多的是面向未来的反思,也会和作者一样,对那一段历史产生“矛盾复杂”的心态,决然引不起憎恨。祝伟坡凭忠诚打量自己和那一段历史,这才是真正的信史,是火热年代平民的心灵史,是时代的活化石。
(《微观历史:1957—1965》祝伟坡 著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