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戴着时下流行的黑框眼镜;他曾经在数码相机横空出世的时代迷失过自我,却在放弃工作专心艺术创作后重新拾起了银盐摄影;他发挥一切想象力与行动力创造一种无法替代的影像产品。他说:“艺术品需要改变,需要时光的流逝。”
他是程玉杨。
程玉杨,男,1958年9月出生,四川富顺县人,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77年应征入伍,历任宣传干事、摄影记者;198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90年进入《北京日报》任摄影记者;2000年任《北京晨报》摄影部主任;2003年开始艺术创作;2010年,作品《神·人》在美国洛杉矶参加艺术展;2010年5月,《返》系列作品在北京798艺术区展出;2010年9月,获得2010年平遥国际摄影节艺术类奖项。(马 列)
问·摄影
①什么时候开始摄影?
程:我从小学习美术,1988年学习摄影,1990年到《北京日报》做摄影工作。
②为什么使用大画幅相机进行创作?
程:相机是工具,我需要大画幅相机清晰的画质和严谨的操作,它不像135相机拍摄那么随意。
③为什么坚持传统的暗房技艺?
程:早期使用135相机都需要自己冲洗胶片,1998年才接触数码相机,之后的十年我换了五台相机,但拍出的作品还不如之前用一台胶片相机拍摄的好。我觉得艺术品是艺术家本人完成的,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都应该由自己亲手完成,这样的作品才有价值。
④《神·人》系列在拍摄灾区的同类型作品中视角颇为独特,这组作品的灵感来源与意义是什么?
程: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由于工作需要没有马上赶往灾区,6月份以后我才有机会来到灾区。为了拍出不一样的作品,我带了刚购买的8×10大画幅相机,来到受灾现场。我首先就看到了一个经过整理后露出的佛像。有句话说:“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尽管佛像会碎裂,但笑口依然敞开。这组作品就是为了反思神与人的关系,大家都说是佛的指引让我拍摄了这组作品。
⑤为什么要创作《返》系列作品?
程:我不愿意走以前老摄影艺术家的路,我要创造一条属于自己艺术符号的道路。《返》系列作品就是我的艺术符号,别人很难模仿。
⑥为什么许多作品都用负像来表现?
程:用相纸直接产生影像在我看来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即原生影像或影像的本体,这样最能体现影像的根本力量。
⑦《安全》系列是如何创作的?
程: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要关注社会,不能脱离现实,所以我作为一个当代的艺术家也在关注当下的社会问题——食品安全。我自己制作了一个大相机,买好所有的拍摄道具,设计位置,用微距的方式拍摄等大的影像作品,总共用了一年的时间进行创作。《安全》系列作品一共是八张,目前还没有展出过。(更多访谈请登录光明网电视频道“名家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