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5日 星期六

    追梦的青年考古人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25日   12 版)

        很多人在儿时或许都有这样的梦,成为一名考古学家,背上行囊,周游世界,用自己的双手,发掘未知的秘密。作为一个梦想,考古引人入胜;作为一个专业,考古有快乐,也有艰辛。选择考古的青年学生,是什么使他们将梦想延续成专业,甘愿将青春融入这个“老古董”的学科?

     

    因为好奇,他们走进考古,爱上考古

     

        “最开始确实是因为好奇心”,当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考古时,这位微博名为“青年考古学生”的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大四学生向记者娓娓道来,“印第安纳琼斯的电影,充满惊奇刺激,高中时看过张光直先生的书也对我影响很大。总之,很想亲手‘挖’清楚历史中的谜团。”

     

        但在很多时候,考古并非电影里那么玄妙帅气。大部分遗迹都在远离城市的乡野,交通和生活条件相对不便。“当一个人经历了田野训练以后,还能坚持不懈地做考古,才是真正地爱上了这个学科。”青年考古学生说自己第一次发掘出陶片时,感觉“千百年来我是第一个触碰到这块陶片的人,就好像直接在触摸过去,与历史对话。”

     

        每一个年轻的考古专业学生都会经历这样妙不可言的时刻,或许正是这种魅力,使他们每每略带发泄地高呼“学考古的伤不起”之后,又一次次拿起手铲,走进探方,寻觅下一个美妙时刻。

     

    因为热爱,他们走出校园,走向公众

     

        为了避免公众对考古的认识停留在挖宝、鉴宝的阶段,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真正的考古学的魅力所在,不少考古专业的学生自觉行动起来,用各种方式向世人描绘着自己热爱的学科。

     

        青年考古学生和他的同伴们运营着一个考古资讯小站,搜罗并翻译世界各地与考古相关的论文和资讯。迄今为止,小站已发布了近1200篇论文和资讯,受众也从专业学生扩展至更广阔的爱好者群体。“大家志同道合,都想在还能幻想未来的年纪,做些自己喜欢的事。”

     

        大学中的文博类社团也是青年考古人的宣传阵地。“我们现在有二百多固定会员,校内外都有。一两周组织一次活动,比如学术讲座、博物馆和考古工地参观、校园文物定向赛、胡同游、暑期实践、摄影展等等。”北大文物爱好者协会会长冯玥向记者“炫耀”着她的社团。她介绍,现在很多高校设有文博类社团,大家在网络上交流经验,用会刊互通理念,编织起一张跨越地域的文物爱好者网络,连接起专业与公众,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考古学绝非象牙塔里的研究。

     

    因为执著,他们坚守清苦,坚守事业

     

        考古的魅力可以吸引很多人去关注它,热爱它,但想将它作为毕生事业去坚守,却可能面临很多学科之外的阻力。

     

        “并不是谁都能够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目前来说我暂时是幸运的。”青年考古学生的“知足”也透露出考古专业学生所面临的种种困惑。与很多光鲜的职业相比,考古是一个多少有些清苦的行当。走进校园时,面对父母的疑问,18岁的你可以用热情说服他们;跨出校门时,面对旁人的误解、经济的无奈,你还能否坚持自己的梦想?有困惑,有压力,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毕业后,却依然选择进入文博系统工作,兢兢业业一生。相比于好奇与热爱,淡然的执著才是考古真正的色彩,一如泥土中背负千载岁月的陶片。

     

        今年青年节之际,北大考古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成员在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中说:“选择一个事业,像做灰坑一样做到底;整理好自己的生活,像整理资料一样整整齐齐;安排好自己的人生,像统筹一个探方一样仔仔细细。”

     

        考古不仅是一个专业,而且培养一种行动力,培养一种执著与严谨从容的生活态度。年轻的考古人们在校园与探方里追逐梦想,也在以他们的方式思考着自己的人生与未来。(本报记者 李 韵 通讯员 吕 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