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4日 星期五

    “那是蚂蚁”:本科生的创业团队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4日 05版)

        “那是蚂蚁”是何许人?他们是一群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本科生。蒋晓冬、杨光、邵泽群是北工大应用数理学院2010级的三名本科生。怀着对实现青春创业梦想的美好憧憬,他们在2011年初组建了“那是蚂蚁工作室”。两年多来,团队完成了高能电源组、自制音乐体验音响设备、电磁枪等多项发明,先后获得北京市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北工大挑战杯一等奖等优秀成绩。今年,这个团队成功注册东环日新科技公司。

     

    “蚂蚁”诞生,源自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说起当时为何成立“那是蚂蚁工作室”,他们3人回忆说,当时大家还是刚刚入校半年的大一“菜鸟”,在一次物理实验社的社团活动交流中,三人发现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相似的创业梦想,凭借一腔热情,3人决定组建一个创业团队。

     

        团队取名“那是蚂蚁”,取自英文“New science and new technology”的缩写”nsant”,饱含了他们对实用技术创新和科技发明制作的热爱。团队成员蒋晓冬说,蚂蚁有锲而不舍、埋头苦干、乐观向上和团结一致的精神,而这也正是三个人理想中一个团队应具备的特质。

     

        “蚂蚁们”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制作出多项科技小发明产品。随着专业课的深入学习、编程能力的提高、新成员的加入,2011年这个小团队发展成为一个有模有样的工作室。

     

    废品回收站里蹚出的发明路

     

        蚂蚁虽小,因为有了梦想,便只顾风雨兼程。工作室组建之初,面对着一穷二白的窘况,3个人靠着节衣缩食省下来的生活费艰难地“经营”着自己的梦想。资金的拮据永远不会阻挠逐梦者的征程。为了节省开支,工作室制作科技发明产品的原材料几乎都是从废品回收站收购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蚂蚁们”成了北京小武基废品回收站的常客。

     

        随着研究发明工作的不断推进,在数理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他们有了自己的学生创新实验室,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做科研、搞技术的热情。于是,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就成了家常便饭,饿了就随便吃点儿快餐,困了就打个地铺。团队成员邵泽群笑言,每天来往于寝室、教室、实验室三点一线,几乎都住在了实验室。对于“蚂蚁们”而言,实验室已经成了他们的另一个家。

     

        实验室的每个角落都堆满了发明半成品、成品,黑板上写满了方程式、论证原理,一笔一画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一项科技作品的研发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论证再严密的理论在应用和实践中也会遇上各种难题。团队成员杨光说,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的出现并不是最困难和痛苦的事情,几十个难题一起出现才是巨大的挑战。这个时候大家就会不分昼夜地讨论解决办法。而随着来自计算机学院、机电学院、环能学院等新成员的加入,“蚂蚁”团队更加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蚂蚁”们的新起点

     

        漫漫征程,“蚂蚁们”用不懈的坚持和执着的信念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今年3月,经过两年多的积累,“那是蚂蚁工作室”成功注册了一家科技公司,取名为“东环日新科技”,既表明了作为创业大本营的北工大的地理位置,又秉承了北京工业大学“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精神。公司的主营业务定位在网络产品开发与硬件实现的领域,公司目前运营着4个网站。

     

        凭借过硬的技术保障,他们还承担了校团委“校园微信平台”项目的开发,同时还申请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即将到来的5月底,他们将带着最新的科技作品“远程操控型跨平台电磁武器的研究与设计”角逐北京市挑战杯。

     

        正如“蚂蚁”团队成员所说的那样:蚂蚁虽小,每一步都踏实有力;每一步的步子虽小,实现梦想的阶梯却由此构建;实现梦想虽然遥远,但有梦想正是青春的财富。(本报记者 王庆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