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叶儿像把刀,三月点来四月薅。”
“早点来,快点来,莫在后面紧到捱!老的捱起黄肿病,小的捱起瞌睡来!”
在石家小超市前的院坝里,石光武兴致勃勃地给前来青川的参观者唱起了青川有名的“薅草锣鼓”,如今,这一在当地传承的山歌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光武是汶川大地震时抗震救灾的名人。他的家就在青川县黄坪乡的枣树村。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句在“5·12”地震发生后,曾激励无数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的话,正是出自石光武之口,一句朴实无华的话激励了灾区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而事实上,石光武却连手也比别人少一只。
16岁时,石光武因为一场事故导致右手残疾,妻子是先天性聋哑人。5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让夫妻俩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家变成了一片废墟。
妻子在一边暗自抹泪,坚强的石光武安慰她:“只要有条命在,我们有手有脚的,再大的困难也无所谓,房子倒了就重新修嘛!”石光武没有想到,当时无意的一句话,后来变成了抗震救灾中感动中国的“青川精神”。
地震后不到一个月,石光武心里开始盘算,“我要修房子!”可当时大震刚过,余震不断,修什么房子?怎么修?谁心里也没底。乡亲们都劝他:“你们两口子都是残疾人,房子的事儿,国家会给你们解决的,你们着急个啥?”
这次石光武没有听旁人的话,他带着家里人,和泥的和泥,搬砖的搬砖,开始重建。可墙刚砌到一尺多高的时候,一次震源在青川的6.4级余震把他的希望再次摧毁了。这下说“风凉话”的人更多了。
可石光武并没有停下他的“工程”。“砖房不行就修当地传统的‘木架子’。”石光武发现,地震过后连一米多高的猪圈都塌了,可村里那些穿斗结构的老木架房竟完好无损。“虽然政府肯定会帮我们,但我们自己也要努力。”看到石光武一家这么积极地面对困难,村里其他人也纷纷投入到重建家园的战斗中,全村的永久性住房开始大面积建设。
2008年国庆前夕,石光武一家搬进了新建的木架房中,成为枣树村第一个搬进永久性住房的村民,枣树村也成了青川县最早建成永久性住房的村。
如今石光武和老伴儿、儿子、媳妇还有孙子生活在一起,石家小超市也开得红红火火,村上还给他老伴儿找了一份清洁员的工作,一家人一年也能挣个两三万块钱。今年为了进货方便,石光武还买了一辆小汽车。
知足者常乐。石光武说,经历过那么大的灾难,活着的人不仅要活下去,更要快快乐乐地活下去。
最近,以石光武为原型的电影《石青川》就要上映了,石光武告诉我们,电影里的主人公和他挺像的,就是他感觉自己没有那么伟大。而导演则告诉他,艺术本来就是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
“管他啥子‘生活’,有吃有穿有房住,那才是好生活!”石光武说。
过上了有吃有穿有房住的生活,石光武又有了自己的新梦想,他说,他是枣树村不等不靠重建家园的第一人,更想成为带领全村致富的第一人。他在谋划着现在来参观的人多了,除了开超市外,还应该拓展新的旅游服务业!(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本报通讯员 鲁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