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3日 星期四

    艺文品聚

    形式中的艺术情趣

    作者:燕正言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3日 12版)
    图为朱可文篆书作品
    图为朱可文草书作品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曾写过一首“茶”诗,从一字到七字,颇为新奇: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碉白玉,罗织红纱。

     

    铫铛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谈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这是一首宝塔形的诗,格局构思巧妙,而且把茶与诗人、僧人的关系,饮茶的功用及意境,烹茶、赏茶的过程都写了进去。“香叶、嫩芽”与“诗客、僧家”为伴,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忘却尘世的烦恼,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碾碉”与“罗织”则写茶叶的炒制与筛选步骤,继而用“铫子”煮茶、用“碗”转动漂去水面上的茶沫尘花。“夜后”与“晨前”说茶与晨昏相伴,与朝霞明月相处。最后两句,点出茶道理想境界:既能够“洗尽古今”,又能展望“醉后”的未来;既能拂去过去的不称心事,又会在忘却中“人不倦”。

     

        这首诗虽受格局限制,不及卢仝的茶诗影响大,但也算难得的巧诗。其实艺术创作往往是这样,借助某些独特的形式,能够增添额外的情趣,以此打动人心。书家朱可文用篆书的形式,书写这首茶诗,也属此类。他的篆书作品质朴无华,在结笔处偶用挑笔,显出活泼灵动。

     

        草书是书法创作的重要形式,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于右任先生标准草书自序说:“其为法:重形联,去波磔,符号之用加,使转之运益,大令所谓穷伪略之理,极草之致者,最为得之。”“重形联”、“去波磔”二语,可说是草书的特征。

     

        朱可文的草书,也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是气势贯通。要使静止的字活起来,就必须讲“势”。他的草书承上引下,有时靠急速的回锋以含其气,在静止的纸上表现出动态美。其次是错综变化。错综者指字之大小、疏密、用笔轻重,欹正等错综,如落叶纷披,令人眼花缭乱,然片片落叶又极规则,规则中有不规则。细审之,每一字又静静躺在纸上,并不曾动,这就是因其错综变化所致的艺术效果。第三是虚实相生。“实”指纸上的点画,也即有墨的黑处;“虚”指纸上点画以外的空白,也即无墨的白处。老子曰:“知白守黑”,在书法上,就是要调配好黑白之间的关系。总之,对于欣赏草书而言,变化出于自然,新奇仍能守法,斯乃谓之高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